食品安全抽检
预防蜡样芽胞杆菌食物中毒风险警示
来源: 发布时间: 2015-12-16
近段时间,我省部分中小学食堂及餐饮单位相继发生几起(疑似)食物中毒事件,引起了社会各界高度关注。根据事件调查结果,其主要原因为剩菜、剩饭中含有蜡样芽胞杆菌。为预防餐饮食物中毒的发生,保障公众饮食健康安全,河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预防蜡样芽胞杆菌食物中毒风险警示:
一、蜡样芽胞杆菌简介
蜡样芽孢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的杆状细菌,在28~35℃适宜温度下可大量繁殖,10℃以下不能繁殖。其主要污染源是泥土、灰尘,也可经苍蝇、蟑螂等昆虫和不洁容器具传播。蜡样芽胞杆菌可产生肠毒素,肠毒素有耐热和不耐热之分。耐热性肠毒素可在米饭(剩米饭或炒饭)中形成,引起呕吐型食物中毒;不耐热性肠毒素可在包括米饭在内的各种食品中产生,引起腹泻型食物中毒。
二、蜡样芽胞杆菌食物中毒症状及发生原因
(一)食物中毒症状
1.呕吐型食物中毒。潜伏期一般1~3小时,短者0.5小时,长者5小时。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少数患者有腹泻及体温升高等症状。
2.腹泻型食物中毒。潜伏期较长,一般10~12小时,短者6小时,长者16小时,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水样便,一般无呕吐、体温升高等症状。
(二)食物中毒发生的原因
蜡样芽胞杆菌食物中毒是由于食物中带有大量活菌和该菌产生的肠毒素引起的。食物中活菌越多,产生的肠毒素越多。此外,活菌还有促进中毒发生的作用。当剩饭、剩菜贮存于较高温度条件下,放置时间较长,可使污染于食品中的蜡样芽胞杆菌或芽孢大量繁殖、产毒,食用前未充分加热而引起食物中毒。
三、蜡样芽胞杆菌食物中毒预防措施
(一)做好加工区域防蝇、防虫害、防鼠、防尘等措施。
(二)对食品原料(如蔬菜、肉类等),应用流动的洁净水彻底清洗,以去除存留在食品原料表面的尘土和细菌,避免造成污染菌的存留。
(三)对就餐用的各类容器具、餐饮具在使用前必须进行严格的清洗消毒,最好采用煮沸或蒸煮的方法。
(四)食品加工过程必须烧熟煮透,食品烹制好至食用尽量不超过2个小时。
提醒广大消费者要增强自我防范能力,尽量少食隔餐、隔夜的熟食,若食用必须重新回锅,加热煮透。就餐后一旦发生恶心、呕吐、腹痛等食物中毒症状,应及时到正规医院就医,尽快向当地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报告,并做好可疑食品留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