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体育局
近视防控!教育部:小学生低年级连续读写应不超20分钟
来源: 发布时间: 2021-06-15

近些年,

中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问题

越来越受到老师家长的关注,

电子产品的过度使用、

用眼习惯等等都会影响到青少年的视力健康。

其中,

对于电子产品的使用是老师、

家长最为关心的一件事。

在近日举行的教育部新闻通气会上,

对电子产品的规范与使用被多次提及。

划重点啦,

在近日(11日)举行的新闻通气会上,
教育部发布了
《学前、小学、中学等不同学段近视防控指引》,
明确不同学段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要点,
着力提高儿童青少年
用眼行为改进率和近视防控知识知晓率。

 0—3岁幼儿应禁用电子产品 

学前阶段,从加强户外活动、控制电子产品使用、远离幼儿园小学化、保持睡眠和膳食营养、建立眼健康档案等5方面,突出“呵护引导,快乐成长”,有针对性指导0—6周岁学前幼儿和家长科学有效防控近视。其中,建议0—3岁幼儿禁用手机、电脑等视屏类电子产品,3—6岁幼儿也应尽量避免接触和使用托幼机构尽量避免使用电子屏教学。对于学习钢琴等乐器的孩子,琴谱字体要尽量大,保证练习时环境光照亮度,每次连续练习时间不超过20分钟。及时为幼儿建立屈光发育档案,三岁后每3—6个月定期监测视力和屈光发育情况,发现异常应及时就诊。


 小学生低年级连续读写应不超20分钟 

 高年级不超30分钟 



小学阶段,从增加体育锻炼、注意用眼环境和保持读写坐姿、减轻学业负担、严选读物材质和字体、控制用眼时间、均衡膳食和规律作息、定期监测视力、科学矫正近视等8方面,突出“习惯养成,积极预防”,有针对性指导6—12周岁小学学生和家长科学有效防控近视。其中,提出低年级段小学生每次连续读写不超过20分钟,高年级段小学生每次连续读写不超过30分钟休息时应走出教室进行户外活动或远眺。小学生每年应进行2—4次视力检查。

图片

 中学生连续读写应不超40分钟 

中学阶段,从掌握爱眼护眼知识,做到劳逸结合,严格采光照明标准,控制阅读时间和电子产品使用时长,养成规律、健康生活方式,加强近视普查、防范高度近视,不迷信近视可治愈广告、科学矫正近视等8方面,突出“主动参与,科学防控”,有针对性指导12—18周岁中学学生和家长科学有效防控近视。

其中,提出牢记“20—20—20”原则,近距离用眼20分钟,要注意看20英尺(6米)外的远处物体20秒钟放松眼睛中学生应控制持续阅读和书写的时间,每次连续读写尽量不超过40分钟。平常阅读时尽量选择字体大小合适的纸质读物,字体不宜过小,材质尽量不要有反光。使用视屏类电子产品时,尽量选择大尺寸的屏幕,保持50厘米以上的注视距离初中生每年应进行2—4次视力筛查。高中生近视发生率明显增加,近视戴镜矫正后应定期复查,尽量每半年复查一次,控制近视发展,避免成为高度近视。








另外,如何才能规避

电子产品带来的负面影响?

不同年龄的孩子们

在使用电子产品时,

应该注意什么呢?

老师和家长们,一起来看看吧~


各年龄段孩子电子产品使用指南


其实,电子产品就像是把双刃剑。作为我们成年人,很多人都无法抵制电子产品的诱惑,就更别说孩子了。

那么,我们的孩子该如何使用电子产品,应该把握怎么样的一个度,如何教孩子合理利用电子产品,如何防止孩子过度沉迷其中呢?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应该采取不同的干预措施。

☞1-3岁:尽量不让孩子接触手机

为什么幼儿阶段不能接触手机呢?首先,幼儿的视网膜要到12岁才能发育完善,在此之前都应该尽量少接触手机类电子产品。

其次,有专家表示,两三岁接触电子产品越多的小朋友,在七八岁发生注意力障碍的可能性也越大。

那么,如果家有1-3岁的孩子,父母应该怎么做呢?

1.父母尽量不在孩子面前玩手机。多与孩子互动、主动更新孩子的玩具等。

2.父母手机中不要下载游戏,以防孩子因游戏上瘾而索要手机玩。

3.如果孩子对手机好奇,可向孩子示范打电话、发语音、拍照片等,建立孩子对手机用途的正确认知。

☞3-6岁:尽量不让孩子接触手机游戏

不少父母为了图一时清净,偶尔会把孩子丢给手机游戏“照看”。但3-6岁的孩子还小,自控力不足,一旦接触游戏,极易上瘾。

因此,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可以适当接触手机,如让孩子明白手机可拨打电话、可与人聊天、视频等基本用途,但一定要远离手机游戏。

如果家有3-6岁的孩子,正确的做法是这样:

1.父母家人手机尽量删除游戏、音乐、视频等各类会吸引孩子的APP。即便孩子想要玩手机,除了翻翻相册、拍拍照,也不会觉得有趣,自然不会一直缠着父母要手机玩。

2.积极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多与孩子共读儿童读物。

3.丰富孩子的生活经历。多带孩子外出体验大自然,鼓励孩子多结交朋友。

☞7-12岁:针对手机问题不宜强势打压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有很多开始进入了叛逆期。

处在叛逆期的孩子,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会变得固执又脾气暴躁。

面对孩子沉迷手机,很多父母常用的方式是用父母身份强压、用亲子关系威胁。比如有些家长对孩子说:“我说了不许玩就是不许玩!”“再玩就没你饭吃!”“再玩我就不要你了!”

其实这种方式弊大于利。长此以往,不仅会严重破坏亲子关系,还会加重孩子对手机的依赖和沉迷。

对于这个阶段的孩子,我们可以这样做:

1.与孩子协商规定玩手机的时长、次数。作为必须遵守的规则,如若违反,可以承担家务为责罚手段。

2.家长要意识到自己的情绪和动机。目标是“孩子停止玩手机游戏”,而不是“孩子乖乖地停止手机游戏”。允许孩子出现顶嘴、哭闹等不满情绪。

3.家长要试着理解孩子的感受和立场。如家长希望孩子能够先完成作业再玩手机,不要说“现在立刻去做作业”,而是说“我知道这个游戏很好玩,但你必须先完成作业。我看着你玩儿完这一局,然后你就去做作业,可以吗?”

☞12-18岁:适当干预,引导孩子合理利用手机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处于青春期的前奏,思想认知水平较高,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能力。父母应坚持适当干预、合理利用。直接没收或生气吼骂、甚至是暴打一顿,都是治标不治根的做法。

电子产品就像一把双刃剑,能伤害孩子,但也能帮助孩子,关键在于如何使用。

1.多关注孩子的心理和行为变化,给予孩子一定的个人空间。

2.有了沟通和信任后,与孩子一起协商制定玩手机的规则,如是否可以带去学校玩、什么时候可以玩手机、一次可以玩多久、如果超时会有怎样的惩罚等。

3.正确看待孩子使用手机,引导孩子合理利用手机的正面效应。如手机上阅读电子书籍更方便、手机搜索学习信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