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局
“最美职工”王庆安:“土”专家守护“铁饭碗”
来源: 发布时间: 2024-05-06

在“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4月30日,中央宣传部、全国总工会向全社会宣传发布了2024年“最美职工”先进事迹,来自各行各业最基层、最平凡岗位的9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光荣入选。其中,深入田间地头助力农技推广数十年的河南省首席科普专家、新乡市获嘉县农业农村局土肥站站长王庆安,是我省唯一获此殊荣者。

 


  “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你这块地地力差,又因为晚播长势慢,咱后期注重水肥调节、科学管理,也能扭转势头促弱转壮!”当天,在获嘉县位庄乡大位庄村的一处麦田旁,看着1个多月前还稀疏“体弱”的麦苗如今根肥体壮,王庆安高兴地对种粮大户李长亮说。

  去年麦播时,李长亮晾晒玉米后深翻了土地不想突降一场大雨影响了播种。农时贵如金,晚一周播种,随着气温降低又比别人晚一周出苗。这样一来,李成亮家的小麦前期长势一直较慢,妻子李霞急得恨不得天天去地里看看。这中间,啥时候该浇水、啥时候该补肥,王庆安跑去好几趟,观察麦苗长势,手把手指导李长亮夫妇帮着小麦“追进度”。

  土、肥、水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更是农业优质高产的保证。今年54岁的王庆安,上学时学的“土肥”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土肥站,研究测土配方施肥和耕地质量提升技术,再到推广化肥减量增收和水肥一体化,跟土肥、跟农田、跟农民打了半辈子交道。

 


  就拿田间肥效试验示范这一环节来说,不但是个辛苦活,更是个细致活,从底肥到追肥、从播种到收获、从土壤墒情取土到植株检测采样都要规范操作。无论严寒酷暑,王庆安都要定时定点走到地块。来回一趟下来总是灰头土脸,裤腿总是沾满了泥巴,农民兄弟戏称王庆安是名副其实的“土”专家。33年来,他走遍了一条又一条田间小路,熟悉了全县222个行政村的每一块土地特性状况。

  “最近小麦过了扬花期,再浇水就得到5月15日左右灌浆期了吧?”临走前,李长亮问。王庆安随手从地里拔了一株麦子握紧根部松开说,“种地不能教条,你看这麦子根部的土捏不成团,说明地里墒情有些弱,这几天得适当先浇些水。”

  这边正聊着,王庆安的电话响个不停。一接通,原来是辉县市占城镇一名种粮大户,前不久听过王庆安的农技讲座后,想拿出2000亩地进行玉米大豆复合种植,装上水肥滴灌一体化系统,希望他能去实地指导。“玉米大豆复合种植技术要求高,你步子别迈太大,咱农民种地首先得讲究效益,最好拿出几百亩先试种,慢慢熟悉新技术。”王庆安劝慰他说,“放心,这几天我一定找时间专门去看看!”

  多年来,王庆安的手机总是24小时开机,他的手机号码早成为农业技术咨询热线。每当有农民求助,他总是及时解答或者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细心剖析出现症状的根源,给出解决方案。在农事季节,对可能要出现的问题,提前安排趁农闲或夜间召开技术培训会。农民朋友们都爱听王庆安讲课,他们说,“王站长的课讲得透讲得好,大家听一天都不烦!”

 


  农作物成长过程中,浇水最费时费力,最让农民头疼。“根是肥的嘴,可水是肥的腿。”王庆安说,很多农民给农作物浇水施肥时,眼看大水漫灌肥料给足,庄稼却长得不咋样。一问,看起来都浇透了,可该“渴”的“渴”,该“涝”的“涝”,一番操作看似很“猛”,可肥随水走白忙乎。

  2019年开始,王庆安在我省粮食作物上首次一年两季大面积成功推广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几年来,他在小麦、玉米等作物上主持推广滴灌、微喷灌水肥一体化技术面积12万亩次,共节水36 万方,节肥纯量600吨,增加粮食9000吨,新增效益2760万元,经济和生态效益十分显著。2022年11月,获嘉县小麦玉米“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技术模式入选全国“三新”技术推广典型案例。

  粮丰农稳天下安。王庆安说,作为一名基层农技人,就要脚踏实地,用新科技助力农业丰产丰收,为咱中国人端稳盛满中国粮的“铁饭碗”做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