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局
打造“千万工程”河南实践的县域标杆
来源: 发布时间: 2024-12-02

 

打造“千万工程”河南实践的县域标杆

 

阡陌纵横,麦田如翠;路平河通,村庄如画;一宅变多园,机杼声、石磨声又响起,卤味儿四处飘香,乡村文旅火爆出圈,城市研学的孩子络绎不绝……初冬时节,走进河南省新乡市获嘉县,一幅幅和美乡村的新画卷令人陶醉。

豫北获嘉县与郑州隔河相望,农业人口近一半,是传统的农业大县。从2022年开始,获嘉县委、县政府坚持高位推动、广泛发动、对标驱动、三级联动,压茬实施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全域绿化、“五清五拆五整治”、“一清三规范”、“三通一规范”等专项行动,打出了一套环环相扣的田村一体整治与建设的组合拳,走出了一条“千万工程”河南实践的乡村振兴新路子。相关经验做法多次在全省、全市现场会上作典型发言。

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我们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聚焦乡村治理、乡村建设、乡村发展三个关键,实施一体谋划、一体推进,激发群众的内生力、用好市场的机制,以专项行动为突破口,以壮大特色产业为核心,以基层党建为保障,持续推动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获嘉县委书记赵明俊表示。

 


乡村治理:创新议事会,善治添活力

夜幕降临,音乐喷泉响起来,广场舞跳起来,获嘉县照镜镇楼村一片欢歌。不过,这里曾是脏乱差的旧坑塘。在村周例会上,村民提出这一问题,村“两委”商议后,很快把旧坑塘改造完毕。

楼村老书记许福卿是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在任期间有个多年雷打不动的习惯:每周召开村干部、党员、村民代表例会,收集群众身边的小诉求、小问题,会后指定专人负责解决。“我们传承老书记的精神,在此基础上创新实施‘3533’党群代表议事会制度,成为全县推行这一制度的起源地。”楼村党委书记张洪飞自豪地说。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层治理有效,才能为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关键要靠务实管用的好办法好制度。2022年8月,获嘉县委充分吸收基层党建的创新做法,在全县铺开推广“3533”党群代表议事会制度。

“该制度主要通过‘议题收集、议题确定、议题公示’3个步骤做好民情收集,通过‘通报工作、酝酿讨论、两委商议、形成意见、乡镇点评’5个环节规范会商流程,通过‘建立台账、公示报备、三级联动’3项措施和建强‘村级党组织书记、党员、村民代表’3支队伍,监督保障制度走深走实。”获嘉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胡国良介绍。

党群代表议事制度与“党建+大数据+全科网格”机制高度融合,党员、村民代表既是议题收集员、议事会成员,又是微网格员、办事服务员。小到路灯维修、苗木修剪,大到道路整修、农田改造,无论是家庭矛盾,还是邻里纠纷,都能在网格中收集诉求、在议事中找到答案,村级能解决的限时办结,无法处理的乡、县分级分类联办。

小小议事会,常议事、议常事,办急事、办难事,把群众的“微心愿”“小纠纷”“大难题”,像“解剖麻雀”一样一个个破解。截至目前,累计讨论议题13000余条,化解问题难题2000多件。2022年,获嘉县“三零”创建综合成绩位居全市第一,以全省第一名的成绩荣获全国信访工作先进县。在全省2023年度村(社区)“五星”支部创建中,该县城关镇后寺村、照镜镇楼村、照镜镇东彰仪村、位庄乡南阳屯村、位庄乡后渔池村、亢村镇北街村荣列其中。

乡村建设:打好组合拳,和美新天地

好的治理模式,基层变得和谐稳定,群众心气顺,干部群众一起干,乡村建设就有了源泉动力。

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和美乡村无疑是关键重点,但各地县情不同、村情不同,要因地制宜、系统谋划、全域推进,而不能单打一。

针对农田路渠损毁严重、耕作排涝能力不足等问题,2022年秋冬时节,获嘉县全域开展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主攻“沟渠疏浚、护路植绿、拆违治乱”。大会战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国土绿化等7项工作有机结合,对路、渠、林、田、村一体规划、一体设计。

如此庞大的工程,钱从哪里来?工程如何建?建后怎么管?该县探索构建“投融建运管”一体化模式,以县级奖补、乡镇配套、集体自筹、群众参与、收益补充的六种路径,用1100万元的财政涉农资金,撬动乡村两级和社会各界资金2000余万元,最终完成1亿元以上的实物工程量;以平台公司+集体经济组织+新型经营主体+农户的利益共享机制,把大会战成果纳入村集体资产进行经营管护;同时发挥“大数据+网格员”作用,实现“沟渠有人清、树木有人管、路肩有人护、环境有人整”。

“原材料由县里集采集供,村里致富能手、在外乡贤等捐资捐款,在家乡亲们投工投劳,干劲热火朝天,乡村面貌焕然一新。”获嘉县位庄乡党委书记祝贺告诉记者,以该乡后渔池村为例,村集体只出资20余万元,就干成了原本需要投入数百万元的大工程。

大会战开展仅仅一个半月,全县共整治边沟535公里,疏浚河渠723公里,培覆路肩1450公里,恢复黄河水灌溉面积10万亩,腾退侵占集体土地3600亩,植树25.8万株。

巩固战果,乘势而上,获嘉县又相继开展了全域绿化、“五清五拆五整治”“一清三规范”“三通一规范”“我的家乡我建设”等一系列专项行动,完成绿化84.9万株,拆除违建2100余处,清理农村不规范合同1727份,143个村实现道路、自来水、污水收集“户户通”和弱电线路规范。

获嘉县委副书记、县长杨新意说,乡村建设是一道必答题,传统的“政府单投”不可持续,“多方众筹+收益共享”的模式既实现了“小财政”撬动“大投入”、“新模式”办成“大实事”,更解决了有效管护的大难题。

 


乡村发展:走稳特色路,共富增动能

乡村全面振兴,关键在产业振兴。这两年,获嘉县抓住中原农谷建设的时代机遇,立足“农”字、跳出“农”字,充分挖掘同盟文化等历史,实施“百村兴百业”,走出了一条“农、特、文、商、旅”融合发展的乡村发展之路。

建画里乡村、留梦里乡愁,获嘉县城关镇后寺村无山无水无旅游资源,却成为乡村文旅的新顶流。置身后寺村,月季花、菊花正开放,村史馆、乡愁园、研学基地古色古香,时光磨坊磨出彩麦面粉,三农直播间里订单不断,一箱箱本色卤肉、一茬茬新鲜的香菇走向全国。“村里还专门成立了文化旅游公司和强村富民实业公司,去年村集体经济收入80多万呢!”后寺村党支部书记马汝亮说。

获嘉县是远近闻名的花木之乡。在史庄镇西曹庄村,主干道两侧坐落着研学基地、紫藤小镇,每到周末郑州、新乡、焦作的中小学生纷纷到此研学,品味农耕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交融。村委会主任赵玉喜说,在县、镇政府支持下,村头闲置多年的5间教室变身为纸艺坊、木工坊、布衣坊、中医坊、食育坊,旧食堂变为图书室,仓库改为多功能厅,临街的房子成了获嘉县农特产品运营中心,废弃多年的老酒厂变身为“故王酒坊”,一年多来运营总收入达到37万多元。

灵灵的黄瓜、西红柿、辣椒等,吃出了童年时期的味道,草莓等水果即将上市。去年10月,徐营镇东浮庄村以农业合作社为平台,动员120户群众入股合建9个蔬菜大棚,村“两委”干部与群众共同经营管理,同吃同劳动,当年就实现效益20多万元。

中和镇以北街村为试点,实施微改造,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庭院经济,一个老院子变身多个经济形态,非遗文化、老粗布手工业、绿色菜园、特色养殖等成为农民增收的新路子。

百村兴百业,文旅开辟新赛道。两年来,获嘉县持续打造“千年古县·和美获嘉”文旅品牌,按照“资源统筹、群众参与、安全节俭、拉动消费”原则,同盟山民俗文化艺术节、国潮音乐美食节、全国“秋季村晚”、“咱村有戏”等一系列文旅活动竞相出彩,构建了“处处是景、到处可游”的全域旅游新格局,更坚定了文化自信、激发了广大党员干部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精气神。今年国庆节期间,全县接待旅游人数148.85万人次,累计重点企业监测营收1753.33万元,分别比2023年增长18.6%、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