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柏村,位于河南省新乡市获嘉县照镜镇,是春秋先贤士大夫蘧伯玉归隐之地,属蘧伯古国遗址,有“君子故里”的美誉。西距获嘉县主城区2.5公里,S309道经村北临境而过,县城东外环自村东穿域北延,交通极为便利。先后获得新乡市文明村、获嘉县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先进村、获嘉县先进基层党支部等荣誉称号。
当前,巨柏村作为全县君子文化传承发扬的重要窗口进行全面打造,结合村庄现行建设基础,将“最美古村落乡村”“君子文化”乡村游作为规划发展方向,围绕“仰君子高风、续先贤遗韵、筑君子圣地、传文明薪火”主题,以乡村振兴和乡村建设为载体,戮力建设和美乡村。
巨柏村君子文化产业园建设规划(一)
打造“君子文化”旅游区
1、蘧伯玉墓遗址
据《获嘉县志》所载,该村在春秋时代,有卫国大夫居住于此,因其为贤人,故该村叫“君子村”。蘧伯玉辞世后村民感其德,不忍呼其名,后因其墓前生长两棵大柏树,以其谐音,始命名为巨柏村。旧巨柏村有“巨柏园”和蘧伯玉墓。昔日巨柏园,占地三百余亩,亭台楼阁尽有,松柏异卉竞秀。民国23年(公元1934),时任获嘉县长的邹古愚,重修蘧伯玉墓,有《蘧公伯玉墓碑记》残碑存世。
先贤蘧伯玉是我国古代德化教育和以德治国的最早践行者。他比孔子年长29岁,二人感情甚好。当蘧伯玉在卫国出仕大夫且以贤德名满天下时,孔子还只是一个不满10岁的学童。此后,孔子周游列国的14年中,曾先后三次居住在蘧伯玉家长达九年。蘧伯玉以德治国的政治理念和实践活动深得孔子的敬慕与赞许。《史记》中提到“孔子之所严事:于周则老子;于卫,蘧伯玉”。“严事”是指推崇、尊敬之意,可见蘧氏的思想对孔子的思想影响之深,以至于后人将蘧伯玉列于孔庙历代先贤之首。
蘧伯玉与孔子论道遗址
2、五节祠 明代建筑专家贺盛瑞与获嘉“建筑之乡”的渊源
获嘉县素有“建筑之乡”的美誉,这与明代的建筑专家贺盛瑞密不可分。贺盛瑞(1553~1615),字太微,号凤山,获嘉县人,万历己丑年(1589)进士,明代建筑专家。历任工部屯田司主事、工部营缮司郎中等职。他任职期间曾负责修建泰陵、献陵、公主府第、宫城北上门楼、西华门楼以及乾清宫、坤宁宫等项工程。为官清正廉洁,不惧权贵的威逼利诱,在主持各项工程建造时为朝廷节约了大量资金。贺盛瑞主持工部营缮司工作时,从老家获嘉县招募大批的工匠从事皇宫建筑的修建和维修,获嘉县“建筑之乡”的美誉盖源于此。获嘉贺氏宗谱现有后代4000余人,目前在建筑领域打拼的人数上千,在国内建筑方面的工程师就有数十位。
贺盛瑞之子贺仲轼,字养敬,号景瞻,获嘉人。明万历庚子年(1600)副榜,癸卯年(1603)举人,庚戌年(1610)进士。与其父贺盛瑞是《获嘉县志》记载最早的一对“父子进士”,且分别在万历间任职郎中。贺仲轼告老还乡回到获嘉后,闭门著书,有《冬官纪事》2卷(原名《两宫鼎建记》),是贺仲轼依据父亲所写的《辨冤疏》一书而撰写的,《四库全书提要》《史部传记》都有存目。
甲申年(1644),李自成起义军声势日渐浩大,地方官员纷纷投降纳臣。贺仲轼心急如焚,便起身赴京欲面见皇帝当面进谏,但终因兵荒马乱、道路阻断,不能到达。返回获嘉后,在自己的书斋中奋笔疾书:“人臣大节难亏,读书贵有实用,吾今得死所矣!”然后对自己的侄儿贺行素、次子贺振能、嗣子敏猷进行一番教诲后,遂率妻王氏,妾李氏、张氏、王氏吊死在巨柏村楼中。
贺仲轼天生忠厚老实,好学并付诸实践,常常教人循天理、存良心,以圣贤为标准。乡人把他和家人自缢的地方称为“五节楼”,并有五节祠供奉。又在大梁书院崇拜奉祀。乾隆十五年(1750)十二月,奉旨在乡贤祠崇拜奉祀,并建造“父子进士”的牌坊。
五节祠,现坐落在获嘉县照镜镇巨柏村内,是贺盛瑞卸任后隐居著书之地,贺仲轼为国尽忠之处,前身为巨柏园,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时占地三百余亩,进入高大的山门,绿荫环绕、亭台廊榭屹立园中,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四周松柏参天,气势磅礴宏伟壮观。院内现存五节楼,两层砖木结构,尚保存完好,70年代初,板门、大殿等外围建筑和设施遭到了严重破坏,遗迹无存,甚是遗憾。
3、巨柏村村史馆
巨柏村村史馆,于2021年8月份开始筹建,以传统乡村文化为主题,以“悠久的文化遗存、质朴的乡土风情”为主线,积聚“留住乡愁”的精神财富,挖掘宝贵的乡村发展资源。随着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的不断推进,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重要指示精神,越来越多的地方建起了村史馆,就是想要让更多的人铭记历史、感恩先贤,让其成为乡村的精神家园,激发大家热爱家乡、建设美好家园的热情。为了提升村庄品位、留住文化根源,巨柏村着力打造了风格迥异的“村史馆”,主要展示旧时生产生活影像记忆、村落发展历史、村里历代名人乡贤,成为农村精神文化建设的新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