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镜镇
照镜镇:“小堂书记”和“东仓烙馍”
来源: 发布时间: 2024-04-18

 “小堂书记,新设计的包装袋样品寄过来了,你看一下。”

“小堂书记,顾客太多了,人手不够用啊,能不能再配俩熟手?”

“小堂书记...”

4月10日傍晚,刚准备吃晚饭的小堂书记一口气接了3个电话,群众都急着找他解决有关于烙馍的问题。赶紧喝了两口稀饭,他就跑去了烙馍摊儿。

微信图片_20240411104633.jpg

群众口中的小堂书记叫王堂龙,说起东仓烙馍的产业突围之路,小堂书记记忆犹新。

2023年3月份的一天,天已经很晚了,小堂书记还在大队部忙活,家住附近的赵大娘看灯亮着,猜想小堂书记一定还没顾得上吃饭,连忙烙了几张油洛馍送了过去,几经推辞,大娘执意把自己的一兜“心意”放在办公桌上便匆匆离去了。

大娘烙的馍色泽金黄,热气腾腾。吃一口,外层焦酥、内里暄软,唇齿留香!这香味不只是馍的面香、油香,更是童年记忆里的“幸福香”。这熟悉的味道像是一股暖流,迅速击中了记忆深处的少年时光,让小堂想起了小时候家里做的油烙馍。

微信图片_20240411104342.jpg

小堂书记品味着烙馍,脑子里闪过了一个念头……烙馍在东仓村已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村民们基本都会这项传统手艺,这么好吃的烙馍,只能“家里香”可太可惜了!是不是可以想办法让人们随时可以吃到这么好吃的烙馍呢?“如何做到村强民富?发展好烙馍产业是关键一招。”小堂书记在工作日志上这样写着。

第二天,小堂书记组织召开“3533”党群代表议事会,

党员群众各抒己见。

“烙馍谁不会做,会能卖钱?”

“这都是咱乡下老百姓的吃法儿,城里人会能瞧得上?”

“城里大饭店干不好还关门了,咱这根本不办事”

“咱庄都穷多少钱了,他三十多岁个半大孩儿还能给咱的穷底儿翻个个儿?”

质疑声顿时四起。

“小堂书记啥时候哄过咱,俺都六七十岁了,反正也干不了别的啥活儿,做烙馍俺可谁都不服,俺想干干试试”

“俺也相信小堂书记,干!”

就这样,村里几位阿姨积极响应,迅速加入“烙馍阿姨团”,专卖手工麦秸秆油烙馍。

万事俱备,烙馍团的阿姨们想要乘风破浪,还欠一阵“宣传”的东风。怎么能把获嘉东仓油烙馍广而告之呢?
    巧的是,“东风”也现成!小堂书记自己的视频平台有几万粉丝,同时他还号召其他自媒体朋友们一起帮忙,聚力打响“东仓烙馍”这一美食IP,将东仓烙馍的制作过程呈现给大家。新鲜出炉的烙馍隔着屏幕让人垂涎欲滴,一时间,直播间有询问价格的、有要求发位置的,吸引了网友们纷纷“下单”。

只是线上销售,满足不了食客们的需求,更实现不了东仓村“乡村美食”产业化的追求。

2023年获嘉县“千年古县·和美获嘉”首届文化旅游节,东仓烙馍团队初试锋芒,文旅节结束后,小堂书记盘点了一下,“线上+线下”最高的一天营业额达到了将近3000块钱!“东仓烙馍”真正尝了一把“流量变现”的滋味!

随后,“东仓烙馍”在“千年古县·和美获嘉”乡厨大赛中夺得冠军,人气暴增,收入倍增,在获嘉,吃东仓烙馍也成了一件很潮的事儿。

阿姨们笑开了花,而小堂书记坐在小马扎上,想的是怎么让烙馍在城里扎下根,稳定带动群众致富增收,这张穿越了3000年历史传奇的烙馍又被赋予了新的使命。

继续摇人,进城!

群众们看着不起眼的小烙馍越来越红火,纷纷报名加入阿姨团,不断攀升的销量让她们看到了致富的新希望。

就这样,第一家烙馍摊儿正式开张,越来越多的城里人聚在摊儿前寻找地道的家乡味道。

“俺仨人顾一个摊儿,下午四点出摊儿,一天大概卖100张馍,日营业额500块钱,每张馍除去1.5元左右的成本,一个月能挣10000多块钱”烙馍阿姨贺霞细细地算了一笔账。

“光城里俺都开仨摊儿了,就这有时候还不够卖嘞”烙馍阿姨高大娘满满地自豪感。

如今,烙馍团队的阿姨成了获嘉县城各大饭店争相邀请的“香饽饽”。阿姨们在饭店传授烙馍技艺有收入,饭店打出东仓烙馍的招牌吸引顾客,实现了双赢。

当然,东仓烙馍的未来不会止步于此,烙馍的故事还在继续。下一步,东仓村将继续用小烙馍撬动大消费,全力以赴把“烙馍”产业培育成农民增收致富的“金饭碗”,书写烟火味中的大文章,在乡村振兴赛道上跑出傲人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