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山镇
封神冢不止七十二?揭秘消失的“第七十三冢”!
来源: 发布时间: 2023-07-29

周文王冢来历

《史记•周本记》云:“为文王木主,载以车,中军。武王自称太子发,言奉文王以伐,不敢自专。”文王木主,就是文王的木主牌位。把文王的木主牌位放在车上,随中军同行。周武王车载文王木主东征伐纣,牧野之战后,葬文王木主于获嘉县太山镇大张卜村西北处。

民国二十四年获嘉县长邹古愚在此冢前立石,题曰:“周文王陵”,民间又称其“周文王冢”。占地面积6667平方米的大冢,此冢目前是获嘉县“七十三冢”(俗说‘七十二冢’ 指的是封神冢,‘文王冢’未列其内)中保存最为完好、最大的墓冢,属县内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消失的“七十三冢”

根据获嘉民间传说,牧野之战结束后,姜子牙在此对这些将士遗体垒冢祭祀,安位封神,由此产生了中国最早的“封神文化”。获嘉境内的“七十二冢”正是当年死于牧野之战或因此战而殒命的商、周双方的七十二位将士(包含女眷)的墓冢。可另有一座未列入“七十二冢”之数,也未被姜子牙封神,因其墓主人的周文王身份所致,姜子牙崇敬有加,无法以“封神”的方式举行祭礼,这消失的第“七十三冢”便是——周文王冢。

周文王简介及事迹

周文王,姓姬,名昌,季历之子,华夏族(汉族)人,西周奠基者。季历死后由他继承西伯之位,又称西伯昌。共在位50年。商纣时为西伯("伯爵"),建国于岐山之下,积善行仁,政化大行,因崇侯虎向纣王进谗言,而被囚于羑里,他在囚禁的7年之中,潜心推演伏羲留下的天地大道,并把自己对天下大势的认识融入其中,由此推演出最古老的《周易》。这就是《史记》中记载“文王拘而演周易”的故事。


周文王是西周的奠基者,共在位50年,期间施仁德、揽贤臣、演周易、创周礼、拓疆域、增官职。就在这大功垂成之际,不幸死去,享寿九十七岁,葬于毕(指陕西省长安市与咸阳市之间渭水南北岸)。至此,文王已完成了对商都的钳形夹击之势,使“天下三分,其二归周”,注定了商纣的灭亡。其子武王姬发有天下后,追尊他为文王。

周文王冢的传说

据说,自张卜村有了文王冢,这里出现了不少奇事。

(一)传过去谁家过红白喜事,只要到冢前烧一炷香,所需的桌椅板凳、餐具酒具等,一应俱全就会摆在冢前。冢附近还有一只金马驹,常在一块小洼地里啃麦苗,这块巴掌大的小洼地却年年能打八石粮食。

(二)另传每年大年五更,周武王要带队打着一溜红灯笼,从同盟山上的武王庙出发,向南穿过道清(新焦)铁路,到张卜村文王冢给父王拜年。据传清末民初以及人民公社时,跑这道线的好几个火车司机,在除夕夜都遇到过红灯笼过铁路的情况,任你如何鸣笛也不躲,不得不作临时停车。

(三)从前,大张朴营有一个姓方的后生,老实本分,可干啥都干不成。天长日久,他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变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穷光蛋。听说文王冢屡屡显灵,施救有苦有难之人,他便到文王冢前烧了一柱高香,哭诉道:"文王老爷啊,我无论做什么事虽然都尽心尽力,但都不成功,这是为什么?"

文王冢传出声音告诉他:"这是因为你没学会奉献。"

后生一惊,哭诉道:"可现在我是一个一无所有的穷光蛋,没有任何东西奉献呀?"

文王说:"我不这样认为。一个人即使一无所有,但也可以施于别人七样奉献。第一是颜施,你可以用微笑和别人相处;第二是言施,对别人多说鼓励的话,安慰的话,称赞的话,谦让的话,温柔的话;第三是心施,敞开心扉,诚恳待人;第四是眼施,以善意的眼光去看别人;第五是身施,以行动去帮助别人;第六是座施,乘船坐车时,将自己的座子让给更需要坐的人;第七是房施,将自己空下的房子,提供给别人休息。你听懂了吗?今天,我也不给你任何物质,只要你有了这七种习惯,好运便会如影随形。"言毕,再没了声音。

后来,方姓后生照文王的言语,一项一项认真地去做。果然,没多久境遇大变,愿意和他共事的人多起来了,各种机遇也来了。他经济上逐渐好转,娶妻生子,慢慢地变成了一个家道殷实的有德之人。

地方上人说,文王冢就是用这一类的方法传出语言,教化周围民众。许多受过教化的人,渐渐注重于道德的修养,互相学习,以致乡风大改,出现了不少有德之人。

讲述人:曹定远(乡村医生75岁时讲述)

陈贵礼(乡村医生69岁时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