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产业先行。近年来,太山镇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突破“乡村的产业就是农业”的传统印象,引导村民深挖特色资源,走出了一条富有“太山”特色的产业振兴新路字。
挖挖“老手艺”,让“非遗传承”活起来
在这里,古老的“非遗传承”焕发出新的活力。作为太山镇特产,武王颂酒因“武王伐纣”得名,其“武氏天锅酿酒技艺非遗工坊”于2023年1月成功入选新乡市首批非遗工坊名单。近年来,太山镇深入挖掘“封神文化”旅游资源,通过举办系列文旅活动,以酒为媒、以酒会友,让这些“老手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新光彩,为产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除武王颂之外,太山镇还对东古风“罗汉拳”、胡郑庄“木作技艺”等非遗传承和马庄“济渎寺”、程操“登觉寺”等历史文化以及沙窝营的“虎头鞋”、太山村的“荤汤白菜”等一系列具有地域标识的民俗技艺和特色产品进行了延伸开发,实现了文化传承和产业发展的有机结合,让“老手艺”站上“新舞台”。
用用“边角料”,让“林下经济”火起来
东古风村万宏梦幻乐园的成功开业,不仅为乡村文旅发展开启了新篇章,也为“林下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探索。乐园充分利用林地资源,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这一成功案例在太山镇得到了广泛推广,董庄村的“路肩经济”、北小庄村的“庭院经济”等新模式不断涌现,让闲置土地资源焕发新生机,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东古风村支部书记李太洲说:“村里的树木虽然长成之后能给村集体增加不少收入,但是周期较长,长期管护也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现在把这些林地承包给了梦幻乐园,不仅能每年都给村里创收,还省去了大量的管护成本,周边的商户还能实现增收,实在是一举三得!
尝尝“土特产”,让产业体系强起来
作为农业大镇的太山,更是注重农产品的品质提升和品牌打造。“太山荤汤白菜”“鑫桥红薯”“太山黄瓜”等特色蔬菜,都是太山镇的“金字招牌”。特别是“鑫桥红薯”,在没有历史背景和天然地理优势的情况下,通过合作社的模式,实现了与群众的紧密利益链接,打造出了一个具有地域特色的“非本土”品牌。如今,鑫桥薯业已经成为豫北最大的鲜薯储藏基地,不仅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
鑫桥薯业负责人周新桥说:“现在我们合作社已经吸引了获嘉、新乡县、辉县等地的1260多户农民加入,是豫北最大的鲜薯储藏基地,红薯年产量达1800余万公斤,实现年销售收入2000余万元。”
太山镇结合“五星”支部创建工作,大力支持各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通过“支部+企业+合作社+群众”的模式,在丁村、王庄、陈孝内加快推进蔬果采摘、休闲垂钓、农家乐等文旅项目,着力打造“太山荤汤白菜”“鑫桥红薯”“程操秋月梨”“丁村阳光玫瑰”等“名片”产品,切实取得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增效的优异成绩,为全镇的乡村振兴点燃了具有地域特色的“产业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