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徐营镇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坚持党建引领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通过组织力提升、基础设施升级、文化生态重塑 "三位一体" 工作法,有力绘就和美乡村“斑斓画卷”。
一、党建领航,筑牢乡村振兴“桥头堡”
徐营镇坚持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和治理效能,全力推动党建工作与乡村振兴互融互促、同频共振。一是阵地融合强堡垒,打造党群服务“主阵地”。构建“1+3+N”党建阵地体系,整合党员活动室、矛盾调解中心、妇女儿童之家等功能区,配套建设党建文化广场、文化长廊等设施。加强空间统筹融合,通过 “主题党日+”活动载体,常态化开展党员学习交流、志愿服务、培训宣讲、文化休闲等活动,今年以来,借助每月主题党日活动,各村开展各类活动共60余次,惠及群众900多人次,切实让党群服务阵地成为联系群众的“连心桥”。二是机制融合强活力,锻造基层治理“主心骨”。建立 “三维联动” 组织生活体系,推行“红黄蓝”三色预警机制,实施“季度督导+年度考评”动态管理。通过“书记论坛”“支书擂台赛”等,培育“田间党课”“庭院微党课”等特色品牌。持续开展村“两委”干部队伍能力素质提升工程,深化村“两委”干部受教育水平,全方位、深层次、多维度摸排村级各类优秀人才,全镇共储备后备干部50名。三是服务融合强效能,织密民生保障“幸福网”。深化“党建+志愿服务”模式,组建邻里十字党旗红志愿服务队、“银龄先锋”服务队等特色队伍,创新“群众点单、支部派单、党员接单”服务机制,建立“民生微实事” 项目库,通过“3533”党群代表议事会收集诉求35条,实施道路硬化、墙体美化等民生项目6个。开展“党群连心”大走访活动,结对帮扶困难群众450户。
二、基建赋能,铺展乡村幸福“新通途”
徐营镇以“体现特色、提升品位”为原则,以改善农民生活条件为重点,切实抓好农村环境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全域净化焕新颜,打造生态宜居“洁净网”。建立“镇村组户”四级联动机制,有效利用村规民约和门前“三包”制度,运用“两积分”,激发内生动力,调动群众的参与感。同时组建 “夕阳红”环境卫生监督队,建立“红黑榜”公示制度,开展“和美家园集中清扫日”活动3次,发动干群480余人次,清理垃圾死角50 余处,出动机械10余台。二是绿化美化优环境,织密生态振兴“景观网”。构建“一村一韵”绿化格局,各村种植冬青、五角枫、杨树、枇杷等树种1000余株。推进“美丽庭院”创建,盘活闲置土地建设 “小菜园”“小果园”100 余处,以“小美”庭院带动“大美”乡村建设。创新“绿色银行”管理模式,望高楼狮口村300亩中草药种植基地如火如荼,实现生态经济双提升。
三、文化深耕,培育乡村治理“新风尚”
徐营镇以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为平台,把移风易俗作为提升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举措,引导各村村民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是制度重构强根基,打造移风易俗“硬约束”。通过“3533”党群代表议事会建立村规民约修订机制,将人居环境整治、垃圾分类等内容纳入纳入村民义务范畴;各村成立红白理事会,制定《婚丧事宜操办规范》,明确“三限三禁”标准(限规模、限彩礼、限时长,禁低俗表演、禁铺张浪费、禁封建迷信),今年来累计简办红白喜事3场。二是品牌培育树标杆,构建文明实践“生态圈”。建立“积分制”,将党员评星定级、环境整治等纳入考核范畴,激励党员干部担当作为;在全镇范围开展“道德讲堂”评比活动,通过唱“红歌”、颂“经典”、宣“理论”、谈“感悟”等方式评选4名道德模范,引领治理新风尚。三是跟踪检查提质效,织密文明监督“防护网”。建立婚丧事宜备案制度,镇纪委联合包村干部,对各村大操大办、封建迷信等现象,采取随机抽查、现场检查、明察暗访等多种方式进行督导,发现问题4处,现场提出整改措施及限期,引领乡风文明落地开花。
下一步,徐营镇将持续锚定党建引领“主心骨”,构建“决策共谋聚民智、发展共建汇民力、建设共管集民智、效果共评听民声、成果共享惠民生”的“五共”治理新格局,凝心聚力走好乡村振兴路,努力奏响乡村振兴“进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