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村史,几许乡愁,一个村史馆,更是凝聚着村庄的历史记忆。2022年9月22日,走进河南省获嘉县城关镇后寺村村史馆,看着馆中陈列的每一件老物品、旧物件时,后寺村人过去生活的点点滴滴仿佛就在眼前。
村史馆不大,却存放着不少压箱底的“宝贝”:农耕用具、纺车、腌菜缸……每一样老物件背后都有一段故事,勾起人们对往昔的无穷回忆。
老物件留下乡愁
后寺村村史馆筹建于2021年,在城关镇党委政府的关心与支持下,全体村民积极响应号召,纷纷捐赠记录历史的马鞍、牛节头、石槽、纺车、煤油灯等农家日常用具,为村史馆的陈列物品捐物出力。
“以前我们还没通上电,晚上就靠点煤油灯来读书写字。鼻孔经常被熏黑,看书入神头发都被烧焦。”后寺村村民马长有指着这些农家日常用品和孙子讲述着以往生活的酸甜苦辣,希望年轻人能珍惜当下的美好生活。
“看,这个是石碾。过去我们就用它把高粱、谷子脱壳碾碎。”村史馆里,村民刘清来向几位返乡的大学生讲起过去的故事。
这些年,不少年轻人离开农村,去向往的城市生活,对乡村的感情日渐淡漠,但有了村史馆以后,很多年轻人看到鲜活的农村生活记录很有趣,开始喜欢“晒”家乡,爱家乡。
念英雄传承精神
“在后寺村人眼里,那些展品不仅是从贫穷走向小康的见证,更是与祖辈情感交流的‘活物’,我们将父辈艰苦奋斗的精神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辛勤耕耘、勇往直前。”后寺村支部书记马汝亮说。
村史馆里还有后寺村的马廷臣、马汝军、马汝祥、冯文清的照片与相关资料,他们分别参加了抗日战争和抗美援朝。他们视死如归、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革命精神,是留给村里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村里的年轻人表示,一定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继往开来、接续前行,书写后寺乡村振兴新篇章。
精神源泉村史馆
为使后寺村的历史、村民的记忆成为后寺人寄托乡愁的“纽带”,村支部书记马汝亮在村史馆建设过程中经常拜访乡贤、老干部,与德高望重的老人共同商议,以文化振兴为抓手,充分展示历史、家风、乡土文化和民俗风情,将村史馆打造为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重要阵地。
村史馆,见证了一代代后寺人的喜怒哀乐,也记录着岁岁年年的岁稔年丰。村“两委”干部以乡情为纽带、抗战英雄为楷模,探寻精神血脉、弘扬文化传统,形成向善、向美、向上的后寺村力量,让村史馆彰显精神文化魅力,为“五星”支部创建注入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