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经意间,一个新鲜的词语经过时间的凝练,悄悄地渗入了人们的心田,进入了社会评价指标体系,这个新词就是“幸福指数”。
如何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平安和谐是关键,近年来城关镇在平安建设上下足功夫,从小事抓,从细处抓,全面做好矛盾纠纷排查工作,努力开创美丽和谐的发展环境。今年来,共化解各类矛盾纠纷49起,调解成功率在90%以上,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稳定。
镜头一:资源整合 窗口服务 零距离便民
近期,在城关镇便民大厅随处可见这样的场景:两位有矛盾的邻居在2号窗口向矛调员详细叙述着两家的纠纷,旁边的记录员在本子上飞快的做着记录,专业的律师在细致的解答,村里的干部做着介绍和补充……今年3月份,城关镇便民服务大厅的投入使用让矛盾调解有了“一线指挥部”,按照?“整合资源、联合办公、规范运作、发挥作用”的要求,该镇将原有的矛调、维稳、信访、治安等方面各自分散的部门整合到便民大厅实行一个窗口受理、一个渠道汇集、一站式接待、一条龙服务,在畅通信息渠道的基础上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办事。
镜头二:走进群众 化解纠纷 创建和睦
城关镇某村居民王某曾是济源市某局的离退休干部,去世后,两个儿子因遗产产生纠纷。该村调委会介入调解,双方对调解结果不满意。其长子一纸诉状将次子告上了法庭。2017年11月14日法院对此案立案受理,诉讼期间,由于新的问题不断出现,双方对法院的调解结果甚不满意。随后,两人为遗产问题吵的不可开交。该村调委申请城关镇人民调解委员会介入调解。调解员李树保多次入村,根据两人的性格特点,分别对其进行约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两人都作出了让步,仅用了两天时间,兄弟二人达成调解协议,对父亲的遗产一分为二,分别继承。像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很多,矛盾调解员是一批威望高、作风正、懂法律的老干部、老党员、老教师组成,他们熟悉村情、熟悉村民,能够主动走入群众中去用热心公心缓和矛盾,用法律知识化解纠纷,赢得了众多群众的欢迎和好评,在政府和群众之间的搭建了一架“连心桥”,基本上达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调处不反弹”的效果,有效维护了社会稳定发展大局。
镜头三:进企业 民工讨薪调解圆梦
2017年10月17日上午,居民范某、曹某手捧“持正义秉公执法,为民工讨薪维权”的锦旗,代表30余名同事来到获嘉县城关镇政府,表达对该镇人民调解委员会通过调解为他们兑付了近50万元劳务工资的感激之情,成功化解了一起农民工追索劳动报酬纠纷案件。
城关镇辖区企业很多,做好矛盾纠纷排查工作打造平安城关有显重要。该镇认真排查分析辖区企业矛盾纠纷及其发生原因,找准辖区企业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突出工作重点,率先在矛盾易发、多发的重点企业进行走访排查,并积极引导群众依法理性表达诉求,构建起群众“有诉求找调解室,有争执找调解员”的就近解决纠纷渠道,努力实现第一时间、第一地点化解矛盾纠纷。并建立完整、规范的矛盾纠纷信息排查、调处台帐和调解工作记录、档案。
背景:自城关镇矛盾调解处中心成立以来,选聘法官1人,律师3人,心理咨询师1人,退休教师3人,退休老干部5人,群众公认德高望重的乡贤、族长25人,成立镇、村领导小组和调解委员会,设立法律专业兼职岗4个,镇级调解岗5个,村级调解岗28个。在此基础上实行四项机制促进矛调工作顺利开展:一是健全推行领导坐班制度和妇联矛调接访制度。坚持开门接访,认真受理群众信访事项,现场解答来访群众诉求。认真落实领导接访制度,实行妇联矛调制度,落实矛调员接访制,各村实行网格化管理,排查化解村里矛盾。二是健全完善信息预警制度。探索健全完善了信息收集、输送、处理为一体的信息畅通机制,建立乡镇、村(社区)两级信息员队伍,按轻重缓急情况,分时限、分层次、及时收集报送信息。严格实行“日排查、周统计、半月小结、每月分析”和零报告制度,通过健全信息处理制度,保证了矛盾纠纷全面真实、准确及时传到相关单位,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赢得时间,争取主动。三是健全完善督查办结制度。把排查化解矛盾纠纷的过程变成密切联系群众、疏导群众情绪、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实行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督办制”,对通报的重大矛盾纠纷,由各级责任单位在规定时间内上报处理结果;不能按时结案的,要求上报调处进展情况。实行矛盾纠纷“全程跟踪督办制”,由该镇综治办组成专门力量进行跟踪督办,直至矛盾化解为止。四是健全实行量化目标奖惩制度。实行与村内事务、信访案件、镇村维稳挂钩,实行调解与包村包片责任挂钩,实行调解成功率与调解员绩效工资挂钩,要求民间事务不得上升为村级事务,村级矛盾不得上升为镇级信访,镇级事务不得上升为县级以上信访,调处成功率必须保证在75%以上,凡发生县级以上信访事件的取消绩效奖励,并连带信访责任处罚。通过这些措施进一步压实了村级责任,形成了群防群治、全民综治大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