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规划纲要
获嘉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2006—2010年)
来源: 发布时间: 2006-01-24

   序言

    2006年到2010年是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时期。“十一五”规划是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是在中央确立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科学发展观背景下的第一个五年规划,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好这一规划,对于紧紧抓住战略机遇,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加快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推进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第一章 “十五”计划执行情况

    一、成绩回顾

    “十五”期间,获嘉县坚持改革开放、富民强县战略,以招商引资、项目带动为突破口,推动了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综合经济实力跃上一个新台阶。

    1.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2005年,获嘉县地区生产总值预计达39.4亿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6%,比“十五”预期目标高6.7个百分点。2005年预计人均GDP为9875元(按100:811,折合1218美元),突破了人均1000美元。一、二、三产业的比例关系由2000年的26:42:32 变为2005年的20:55:25。

    2005年财政一般预算收入预计达到10760万元,年均增长32.5%;财政支出22000万元,年均增长21.5%。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9.6亿元,年均增长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8.1亿元,年均增长50%,增长幅度明显。

    2. 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改善,农民收入增加

    2005年预计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295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1%;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3490元,增长9%,分别比预期目标高6个百分点和4个百分点。农民免除了农业税,城乡居民的食品结构得到改善,肉、蛋、奶、菜、果等副食消费占食物消费的比重增加。城乡居民居住条件得到改善,居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十五”期间,建成了康居住宅小区,天然气开始进入居民家庭,沼气开始在农村普及推广。电话普及率由2000年的12.8部/百人提高到2005年19.5部/百人,宽带网已进入家庭。

   3.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发展活力增强

    2005年,第一产业增加值预计达到7.6亿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9%。农业经济区域布局调整步伐加快,初步形成了粮食生产优质化、蔬菜生产无公害化、花卉林果种植规模化,畜牧业形成了以猪、禽、牛、羊为主的规模化养殖格局。

    粮食面积稳定在68万亩以上,其中小麦面积36.5万亩(优质小麦20万亩),优质水稻12万亩,玉米面积20万亩,无公害蔬菜面积8万亩,花卉林果3万亩。

    全县工业经济发展迅速,结构明显优化。2005年预计第二产业增加值21.8亿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22%,比预期目标高10个百分点;限额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11.23亿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22%,比预期目标高10个百分点。全县农机、化工、棉纺、电器、建材、特色包装六大主导产业已经形成,培植了精细化工、煤化工和新型包装等特色产业。民营经济发展尤为迅速,在全县工业经济中所占比重达到60%以上。企业改制成效显著。金化公司、新乡一拖、协力公司等国有骨干企业采取整体出售、股份合作、中外合资、嫁接改造等形式实现了全面改制。

   第三产业稳步增长,2005年预计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0亿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0%。“十五”期间,建成了规模不同的一批超市、连锁店,天福农用物资供应中心、农用物资连锁超市、华宇超市、南关集贸市场等相继建成,为全县经济和人民生活提供了快捷服务。通讯行业新的竞争格局已经形成,通讯网络发展迅速。

    4.招商引资实现突破,项目建设成效显著

    全县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实施“驻地招商、以友招商、挂职招商、全员招商”,建立“招商办事处、外派挂职干部、知名人士和经济能人、招商顾问和招商代表”四位一体的全方位招商引资体系,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相继引进建成了一批重大项目,为全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十五”期间,通过招商引资,组建了中新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双联机器制造有限责任公司、新乡逐鹿协力股份有限公司、事达公司、凯迪公司、中原汇通、锦源化工、开元色纺、金利铜业、天祥兽药等一批骨干企业。相继建成了10万吨联醇、10万吨联碱、大马力拖拉机、联合收割机、30万台柴油机、一万吨活性染料、3万吨铜加工、家用电器标牌、医药包装、出口包装、医药中间体、色染色纺等一大批重点项目。扩建了宏达机械、巨晶化工、青岭包装、锦源化工、海幸纺织、新乡封头等企业。建成了河南楼村精细化工集约产业发展基地,形成了煤化工、精细化工、特色包装等新兴产业。

   5. 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

    “十五”期间加快旧城改造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城镇功能不断完善,城市化水平明显提高。城市化水平由2000年的21.5%提高到2005年32.6%。建成了3万吨自来水厂,结束了城区饮用水直接抽取地下水的历史。建成城区天然气综合利用工程,成为“西气东输”工程中全国第一个用上天然气的县城。建成了规模宏大的火车站广场及其配套工程。打通了民主路,改造了建设街,建成了环城路。新建了城西上跨新焦铁路立交桥、亢村上跨京广铁路立交桥,完成了城东上跨新焦铁路立交桥、城中下穿新焦铁路立交桥主体工程。改造了薄口、获武、新济、汲詹省级公路。修建了十东、安王、大徐县乡公路,基本完成了村村通道路建设。完成了全县农网改造工程。3万吨污水处理厂建设工程列入亚洲开发银行贷款重点扶持项目并开工建设。通信线路实现了中继传输光缆化。编制完成了获嘉县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为全县城镇化建设提供了新的蓝图。

   6. 科技教育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科技成果显著。2005年全县拥有五家科技型企业,四家高新技术企业,五个高新技术产品,一个国家重点新产品。教育事业稳步发展,适龄儿童入学率维持在99%,中小学D级危房改造全部完成,完成了新一中一期工程建设。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完成了“十五”提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7‰以内的目标, 2005年全县人口预计39.9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3‰。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建成了文化馆、图书馆,建立了乡镇文化站,开展“全民读书”、“文化下乡”以及文艺活动,丰富了人民群众文化生活。 医疗卫生体系建设逐步加强,完成了乡级卫生院和县防疫站改造,建设了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推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005年全县参保农民达到26.46万,占全县农业人口的79.88%。广电事业实现了有线、无线一体化建设,城区有线电视覆盖率已达到65%。 环境保护工作力度不断加强,全民环保意识普遍提高。

   社会保障工作稳步推进,全县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金、失业救济金、全县离退休人员养老金足额发放率均为10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在进行国有企业改革的同时,积极推进了财税体制、投融资体制、粮棉流通体制、农村信用社、农村税费和行政审批制度等改革,完成了撤乡并镇工作。

体育、新闻、旅游等各项社会事业都取得了一定成绩。

    二、存在问题

    虽然“十五”期间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

    1. 经济结构矛盾较突出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专业化、区域化、商品化程度较低。工业群体较小,骨干企业和精深加工产品、高新技术产品较少,科技含量低。第三产业发展缓慢。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拉动,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拉动作用还不够明显。财政收支矛盾突出。

    2. 社会就业压力大

    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加上城镇新成长劳动力和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就业矛盾十分突出。

    3. 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

    在经济增长速度加快的同时,资源综合利用率不高,生态环境治理有待进一步加强。劳动力素质有待提高。要素市场和基础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配套完善。

    4. 体制和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

    在体制和机制上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十五”计划力图着力解决的一些深层次问题进展情况还不够理想。此外,在城镇建设方面存在诸如:城镇化水平较低,城镇体系不健全,中心城市的吸引、辐射能力弱等问题。

      

    第二章 “十一五”规划的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着力构建获嘉和谐社会。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以建设中原城市群为契机,强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民营经济规模化,打造新乡市西部工业基地;实施引资项目双带动,强力推进招商引资,以城市化促进工业化,以特色工业项目为主导,以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以特色农业产业化为基础,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具体思路

    第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农业现代化。按照城市化发展的方向和思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坚持规划先行,坚持同城镇化相结合,坚持以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提供为重点,促进产业繁荣,保护生态环境,改善基础设施,增加农民收入,整洁村容村貌,打造文明乡风,完善社会保障,创新发展机制,提升农民素质,提倡民主管理,实现社会和谐。

    农村经济发展上,继续发展畜牧养殖业,实施粮食、蔬菜优质化工程,对苗木花卉种植进行优化组合。引导农村中小企业合理集聚,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资金等要素市场,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步伐。

    第二,坚持工业强县,加快工业化进程。以建设新乡市西部重化工业基地为重点,将获嘉融入中原城市群,建成新乡都市区西部工业卫星城,重点规划建设发展县城区、楼村、亢村三个聚集区,实现人口、产业、生产要素的聚集。在全县形成以精细化工、煤化工、农机、特色包装为县域经济支柱产业的发展格局。加快培育特色产业,提升区域规模、优化生产力要素、延长产业链、发展循环经济,有效降低发展成本。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三,以城市化促进工业化。通过高标准、高起点规划建立聚集区、小城镇、中心村三级城镇化体系,在县城区拉大城市框架,扩大控制区范围,加大以基础设施为主的、以道路交通建设为先导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县城和聚集区的承载力,促进农村人口、产业向县城和聚集区转移,实现我县一体两翼三个聚集区与中原城市群新乡都市区拓展区规划的对接。

    第四,加快流通业的建设步伐,全面提速五大流动。一是物质流,如各类产品、资源、水等的流通;二是能量流,有关电能、管道运输的天然气等的流通;三是信息流,以因特网为支撑的各类信息与数据的交流;四是人才流,各类人才资源在周边城市及本县间的重组和交流;五是货币流,以金融和资本的流动作为标志。

    第五,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全面发展各项社会事业。通过体制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环境创新,解决深层次体制矛盾,打造“服务型”政府。建立健全灾害监测预报、应急救助体系,全面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医疗卫生体系、劳动就业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城镇就业容量,健全城镇居住、公共服务和社会服务等功能。加强人口、资源和环境的管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三、发展目标

    1. 总体目标和任务

    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区域经济竞争力明显增强,人口总量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持续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四位一体的协调工作,保持社会稳定,创造一个和平、安定、有序的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推动获嘉县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力争在今后的五年里将获嘉打造成一个高水平的工业强县。

    2. 具体规划目标

    (1)经济发展方面

    ——2006—2010年,年均经济增长率预期为12%。到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9.4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69万元。

    ——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3.3:60.5:26.2。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9.2亿元,年均增长4%;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42亿元,年均增长14%;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18.2亿元,年均增长12.7%。

    ——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亿元,年均增长13%以上;

    ——到2010年,固定资产投资达到56.5亿元,年均增长1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6.95亿元,年均增长13%;

    ——外商直接投资五年累计1500万美元。

    (2)社会发展方面

    ——“十一五”末获嘉县总人口控制在41万以内,县城人口达到11万人,占全县人口的1/4以上;年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出生率11‰,死亡率5‰); 

    ——城区建成面积达到14.03平方千米;城镇化水平达到43%以上;

    ——到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500元左右,年均增长10% 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900元,年均增长7%;

    ——城镇恩格尔系数降到32%左右,农村恩格尔系数降到45%左右;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控制在1.6倍左右;

    ——城乡居民住房条件、生活起居环境得到很大改善。“十一五”期间,新增农村沼气用户4.4万户,到2010年,使全县6.5万个农户用上沼气; 

    ——人民生活的营养状况和健康水平等质量目标接近全市中等发达县市水平,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4.1岁;

    ——平均每千人医院病床数5张;平均每万人医生数15人;

    ——“十一五”期间,累计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达到6万人;全县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村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50%以上;

    ——城镇居民的低保率扩大到20%,村救济金的覆盖率达到1.3%。

    (3) 科技教育方面

    ——政府投入科技的三项经费在2005年占财政支出1.3%的基础上,每年增加0.1%;

    ——研究和开发费用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左右;

    ——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

    ——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 以上,进一步巩固加强“普九”成果。

    (4) 持续发展方面

    ——合理使用、节约和保护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综合利用水平,万元总产值能耗降到1.3吨标煤。

    ——秸秆利用率达到90%以上;

    ——工业废水处理达标率达到100%;

    ——森林覆盖率达到24%左右;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1平方米;

    ——2010年城区空气质量良好以上天数达到80%以上;

    ——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0%。

   

    第三章 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推进工业化进程,建设工业强县

    以建设新乡都市区西部卫星城为目标,坚持以特色工业项目为主导,抓好重点企业、谋划好重大项目、实施好重点项目、培育特色产业,以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促进经济结构优化。

    加快发展县城城东农机及汽车配件工业园区、城南煤化工工业园区、城西煤电铝一体化区,楼村精细化工及高新材料园区,亢村机械精加工园区。积极培育六大产业基地,即以楼村现有企业为主体,推进楼村精细化工及新材料工业基地建设;以中新化工为主体,着力构建煤化工生产基地建设;以新乡一拖、中原汇通等为主体,推进农业机械制造及汽车配件基地建设;以凯迪、青岭、事达等为主体,打造包装产业基地;以巨晶、宏达、恒达为主体,构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以开元、巨星、海幸等为主体,着力构建轻纺工业基地。在稳步发展精细化工、煤化工、农机、包装等特色产业的同时,形成煤化工、精细化工、煤电铝、特色包装、农机及汽车配件、农副产品深加工六大支柱产业。

    加快深化改革和优化结构的步伐,按照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以高新技术改造为手段,壮大特色、支柱产业,最终实现全县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稳定发展,把获嘉县建设成为新乡市西部卫星城和重化工业基地。   

    二、加快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以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为目标,加快现代农业示范中心建设,立足本地农业资源和区位优势,以特色农业产业化为基础,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经济结构,加快农产品深加工和农业产业化进程,切实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努力把全县农业建设成为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最终实现农业增效、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三大目标。

    全县农业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是:

   1.实施粮食、蔬菜优质化工程,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水果,努力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加大农业种业体系建设,建设成优质粮和种子繁育基地县。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增加农民创收渠道。优化组合苗木花卉及林业种植结构,抓好林业基地、农田林网和园区建设,努力建设和保护生态环境。以获武路以西、新焦路以南、大徐路以东为区域,以陈庄、大清为中心发展花卉、苗木基地。现有花卉、苗木面积2万余亩。近期规划占地面积5万亩,远期规划占地面积10万亩,规划区内年人均收入达到5000元。

   2. 以市场为导向,加强农村流通体系建设,壮大龙头企业,加快推动农产品的深加工和产业化进程。

   继续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商贸流通体制改革,加强农用物资连锁超市建设,积极培育和扶持各种专业协会、农民合作组织与农民经纪人队伍,从而不断完善农村流通体系;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重点扶持一批上规模、档次高、辐射能力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和流通营销企业,积极探索“公司+基地+农户”、“协会+农户”、“大户带小户”等各种模式,切实地推进全县农业产业化进程。

   3. 不断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一是继续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骨干河道的治理,搞好河道确权定界工作,加强黄河灌区引黄改造工程和节水工程建设,实施卫河堤防二期护砌工程,形成合理的防洪排涝体系;二是加强良种繁育和动植物保护体系建设,大力繁育、推广优良品种,加速农产品品种的更新换代,加强病虫等综合防治工作;三是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积极引导农村集体、乡镇企业和农民个人增加对农业的投入,提高财政和信贷资金用于农业的比重,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主要农作物生产过程基本实现机械化。

   4. 狠抓七大体系建设,推进农村与农业经济的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抓好农业种业体系、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动植物保护体系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农业信息和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的建设。把获嘉建设成为优质粮基地县、优质粮种繁育基地县、优质农产品产业化工程示范县、农业生态县和安全县。

   5. 切实地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

   (1)开展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成集农林间作、过腹还田,林草、果树兼备,饲料加工、畜牧养殖,沼气生产四位一体的生态农业生产基地。

   (2)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建设成劳动力输出大县;同时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积极拓展农村就业空间,逐步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

   (3)密切重视三农问题,切实地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 

    三、以物流建设为核心,加快服务业发展步伐

    “十一五”期间,要加大物流建设力度,积极拓展农村消费市场,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建设,全面壮大第三产业。

    全县第三产业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是:

    1.  加快物流建设步伐。以获嘉县华宇购物广场为龙头,组建年吞吐货物价值1亿元的商业物流中心,在全县11个乡镇设立28个连锁超市网点;以金汇肉品有限公司为基地,筹建速冻食品城;加快邮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

    2. 积极拓展农村消费市场。在不断提高农民收入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基础上,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积极发展农村配套设施建设,逐步提高农民的消费水平。

    3. 加快文化事业改革,切实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不断推进全县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以新乡市创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为契机,力争使同盟山景区容为南太行旅游景区,加大以同盟山景区为核心的旅游资源开发力度,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并大力发展相关第三产业;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4. 加强行业管理,落实《生猪屠宰管理条例》,严厉打击私屠滥宰,净化肉品市场,确保肉制品质量;组建餐饮行业协会,引导餐饮从业人员,提升餐饮业服务质量;探索酒类管理新路子,初步建立酒类市场准入制,完善酒类监管体制,规范酒类市场竞争秩序。

    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全县城镇化进程

   按照中原城市群新乡都市区整体规划,致力于推进县城、楼村、亢村三个聚集区的规划建设,同时加强小城镇和中心村的规划建设,加快全县道路交通、电力通讯、供水排水、生态环保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全面推进城市化。

   1. 道路交通建设

   加快公路建设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客运、货运一体化,完善公路网络和农村客运网络,为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扩建建设街、拖厂西路、公安街、富达路,改建化北路,新建西干道、北干道、汇丰路,完成东环路—南环路、新华街—获亢路的连接;完善村村通工程,形成7条南北纵线和12条东西横线,构造“七纵十二横”道路网络。建设三级汽车客运站1个,乡镇村客运站9个,村村设立招呼站,使全县主要乡镇和客流聚集地拥有客运站;新建货运站4个,其中建成集货运信息服务、货物配载、仓储、配送等功能为一体的获嘉县城区货运站,为获嘉区域物流中心的建设搭建平台;新建B级车辆检测站一座。同时加大对县乡道路的维修养护力度。

   2. 电力通讯建设

   建成同盟热电厂;增加新的35KV变电站,即在城西新建一座35KV变电站,弥补县城电网的薄弱环节,楼村精细化工工业园区35KV输变电工程,以保证园区工业发展的供电,在县域南部建一座110KV变电站,并根据负荷情况将楼村新建的35KV变电站或城西35KV变电站升压为110KV变电站;加快县城电网10KV及以下工程建设步伐;建成全县变电站、供电所光缆环网,完善电力管理。要抓住国民经济信息化的有利时机,以建设“数字化”为目标,以通信设备、多媒体终端、软件开发为重点装备信息产业,广泛利用信息资源,积极培育和发展信息产业。建立完善县、乡镇政务网络体系,实现县直单位、乡镇政府网上办公,提高全县政务系统办公自动化水平。

   3. 供排水、生态环保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除涝和防洪工程建设,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和节水工程,积极推行水利户权改革和用水体制改革,加强对水资源的规范化管理。进一步完善城镇供排水系统,逐步实现城区雨污分流。2007年建成获嘉县污水处理厂及管网工程,“十一五”末建成垃圾处理厂。完善城区燃气管网,扩大燃气供给规模,提高洁净能源消费比重,逐步实现城区集中供热。到2010年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8%,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0%,城镇燃气普及率达到6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力争达到100%,农村沼气普及率达到70%。

   4. 努力建成城隍公园、获兴公园、星级宾馆、博物馆、体育中心、老年公寓及同盟山生态旅游园区。

   5.构建城镇网络体系,充分发挥中心城镇的集聚效应和辐射功能。完善撤乡并镇工作和县域城镇体系,使其布局更加合理、规模适当。县城建设要加快进程,统一规划、严格实施,膨胀县城规模,加大改造力度,使之适应全县中心地位和辐射作用。小城镇建设要与区域规划相协调,与农业产业化、民营经济、市场建设、拓宽消费领域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地发展各地特色产业,提高社会专业分工程度。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县外资本投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促进产业繁荣。巩固提高农业生产,加快推进高效农业园区建设;大力发展农村产业化经营,做大做强龙头企业;鼓励扶持农村二、三产业,实现农村一产稳定提高,二、三产业竞相发展。

   2、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村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序利用,大力推广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开展村庄绿化,发展循环经济,整治农村污染,搞好综合利用,进一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3、改善基础设施。完善农村交通、水利、电力、教育、卫生、通讯等基础设施,促进农村沼气建设。“十一五”期间,解决农村安全饮水问题,建成农村户用沼气6.5万户。规划建设县道184公里、乡道217公里、村道188公里,县级公路全部达到二级以上标准,乡级公路全部达到三级以上标准,所有行政村和大多数自然村通沥青(水泥)路,所有乡镇均建成并完善客运站,所有行政村通班车,彻底解决农民群众的“出行难”问题。

   4、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产业,促进务工经济,实施“阳光工程”,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建立健全促进农民增收减负的长效机制,确保农民收入较快增长。

   5、整治村容村貌。搞好村庄规划,推进供电、给水、排水与道路同步建设,提高服务设施配套水平。切实做好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和改水、改厕、改圈等工作。

   6、打造文明乡风。深入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农村道德建设,完善村规民约。加强农村文化娱乐、图书阅览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7、完善社会保障。建立和完善以家庭为主,同社区保障、国家救济相结合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五保户”制度。

   8、创新发展机制。用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建成一批农产品加工基地和示范园区。加大对农民小额贷款的支持力度,科学使用农药、化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9、提升农民素质。整合培训资源,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建立农民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体系,加快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10、提倡民主管理。完善基层领导班子公选、一事一议和村务公开制度,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积极探索民主议事制度,进一步推进民主管理。

    六、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加强全县科技、教育和人才建设

   1. 促进科技创新

   大力贯彻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十一五”期间,发展3家高新技术企业,4个高新技术产品;发展2个市级科技示范乡,15个市级科技示范村。自主创新知识产权50项,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15项,培养引进高新技术人才200人、科技人才6800人。巩固省星火人才培训基地,利用培训基地,加大对农村转移劳动力的科技培训,切实提高农村转移劳动力的科技素质和科技技能;积极开展科技下乡活动,不断提高广大群众的科技致富意识。以科技创业园为平台,建立一个省级科技孵化器,密切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联系,加强全县产、学、研一体化建设,不断推进科技向生产力转化的进程。 配合河南省实施的“科技富民工程”,建立科技信息服务网络。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完善科技投融资体系,政府投入科技的三项经费在2005年占财政支出1.3%的基础上,每年增加0.1%;继续完善各项科技制度;不断提高科技人员的素质,确保“科教兴县”战略的有效实施。

   2.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巩固提高基础教育,以农村教育为突破点,全面实施农村免费义务教育,促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建立健全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的长效机制,继续扶持寄宿制学校建设,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工程,构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体系。加快普通高中建设,突破高中教育瓶颈。高中入学率达到85%以上。职业教育2010年招生规模达到2000人,在校生达到5000人。积极推进幼儿教育发展,2010年前成立儿童早期教育中心;继续壮大成人教育规模,争取创建2至3所独立的示范性成人学校;特殊教育取得突破,2010年创建市级管理规范化特殊教育学校。 

    3. 注重人才建设

    加快城乡人才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建设步伐,建立完善人才吸引、培养、使用的有效机制,制定出台人才交流的有关优惠政策,提高全县专业技术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的素质,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建立人才劳动力信息资源库,并实现全县信息共享。

    到2010年,全县各类人才总量达到2.5万人,其中行政管理人才达到2000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达到1000人,专业技术人才达到10000人,技能人才达到5000人,农村乡土人才达到7000人。

    七、加快发展社会各项事业

    1. 切实加强文化建设,深化文化事业改革,不断推进文化产业化

    以河南省建设文化强省为契机,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着力开展以“马皮舞”为代表的民俗文化的挖掘、抢救工作,实现旅游资源的开发与民俗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稳步推进县、乡(镇)、村三级文化网络的健康发展,不断加强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建设,注重企业安全和公共安全文化建设,积极开展文化下乡活动,不断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建成博物馆;在现有文化馆基础上,进行适度规模扩建,使其成为集文化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功能于一身的综合性文化馆;继续完善和加强乡镇文化站的建设,到2010年,全县半数以上的村子建成文化大院。

   2. 继续加强全县卫生体系建设

   建立完善的疾病预防体系,不断加强县级传染病区建设,逐步完善县、乡(镇)、村三级疾病控制网络。建立完善的医疗救治体系,成立突发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机构,建立完善的医疗安全预警机制;县医疗机构在目前二级甲等医院的基础上,开展升级活动;不断加强乡镇卫生院建设。建立完善的县、乡(镇)公共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对医政管理、传染病、职业病、食品卫生、药品安全、医疗垃圾、公共场所、学校卫生等进行全面监督。建立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体制,“十一五”末参保率达到90%以上。建立完善的疾病信息网络体系,加快推动全县公共卫生体制的信息化建设。 

    3. 做好社会保障工作,巩固“两个确保”

    确保全县下岗失业职工的基本生活保障和全县离退休人员养老金足额发放,稳定推进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的并轨衔接工作。加快人事人才、劳动保障工作的社会化服务工作步伐,五年内在各社区、乡镇建立起人事劳动保障工作服务机构。逐步建立以社区、乡镇劳动保障服务机构为中心的人事人才、社会保障工作的服务网络,实现全县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服务达到100%的目标。搞好五保、双拥、优抚、救灾工作;加大对社会福利企业的扶持力度。建成全县救灾储备仓库,逐步增大县乡各级应急储备基金,完善救灾应急机制;建成流浪乞讨社会救助站;建成2至3个集老年健身和娱乐为一体的老年公寓。

   4. 建立健全安全预警机制

   要切实地做好组织保障、信息传递、配套设施等工作,成立社会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构,加强社会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的社会预警建设,注重金融安全预警,加强气象、地震、消防、防洪抗灾工作,加强防御各种灾害的安全网建设,建立灾害预报预防、灾情监测和紧急救援体系,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5. 推动社会各项事业发展

    完善体育馆建设,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不断提高全民体育素质。稳步推进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审计、统计、县志、档案等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切实地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八、全面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1. 不断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深入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弘扬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风气。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提倡勤俭持家,反对奢侈浪费。全面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深入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进一步弘扬焦裕禄精神和红旗渠精神;继续加强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加强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的宣传教育和普及,反对封建迷信。牢固树立“信用获嘉”的观念,加强全社会诚信教育,倡导诚实守信,全面推进政府、企业、个人三级信用体系建设,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

   2. 不断加强民主政治建设

   搞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切实推进政治文明进程,继续实行村务公开、厂务公开、政务公开,加大宣传力度,切实保障人民的权利和自由;坚持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逐步提高村民自治的法律化、制度化、规范化程度,不断加强村民的民主意识、参政意识和法律观念。进一步加强民政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民政事业全面发展。

   3. 广泛、深入地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全县人民的法律意识

完善监督制约机制,坚决纠正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滥用职权等社会现象,坚决制止行业不正之风。坚持社会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妥善处置各种群体性事件,维护社会稳定。

   4. 以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为目标,构建“和谐获嘉”

   以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为基础,以提升生活品质为核心,以扩大就业、城乡统筹、促进政府、市场与社会有机结合为根本手段,以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就业、社会保障与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为宗旨,着眼于完善网络化的城乡就业服务体系、社会化的劳动保障体系及法制化的劳动执法维权体系,保障弱势群体的权利,构建“和谐获嘉”。

    九、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继续贯彻实施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控制人口数量,确保出生人口素质有明显的提高,出生婴儿性别比趋向正常,初步形成新的婚育观念和生育文化;加强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管理,逐步建立调控有力、依法管理的计划生育保障体系和工作机制。加强对县、乡、村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站、所、室达标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快兴建步伐。

   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抓好资源的节约和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构建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十一五”期间全县国土资源开发与保护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搞好土地开发整理工作,远期土地开发整理规模约为1677公顷。在城镇化、工业化过程中,充分盘活土地资源,有效解决县域经济发展中土地制约瓶颈问题;充分利用后备资源,实现用地占补平衡;加强地籍管理,完善推进城镇地籍数据库建设,实现地籍管理科学化、信息化;搞好地理空间信息基础测绘工作,构建“数字获嘉”地理空间信息基础框架平台。加强矿业市场管理与开发工作,确保安全生产;努力完成县北部煤层开发项目的评估工作,积极申请探矿权、采矿权资格。

   重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全面推行各种节水技术和措施,发展节水型产业,建立节水型社会;加大农业节水力度,加强节水设施建设以及节水技术、设备的研发与引进;实施饮水安全工程,广泛开展节水宣传教育,提高全民节水意识。 

   抓好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坚决把改善生态、保护环境作为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一项重要内容,确保实现全县环境与经济、人口、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关闭高耗能、高污染企业,2006年所有排污单位必须持证排污;加强全县垃圾处理系统建设,加大对医疗垃圾、化学工业品、放射性物品的收集、运输、处理与监管力度;到2010年城区空气质量良好以上天数达到80%以上。严格执行基本农田化肥与农药过量使用控制规划;加强对秸秆地综合利用,秸秆利用率超过90%。开展全民环保教育,提高全民环保意识,推行绿色消费方式。

   

    第四章 发展的重点与产业布局

    一、构筑加工工业基地,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服务工业化,按循环经济的内在要求,以重点企业、重大项目、特色产业、工业园区、标准化工业厂房、名牌产品为推进手段,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培育壮大优势产业,加快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积极承接河南乃至中部地区和我国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培育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基地、产业集群和大型企业集团,全面提升工业竞争力,着力打造中原地区加工工业基地。2010年形成农机加工制造、精细化工、煤化工、煤电铝一体化4个产业基地总销售收入近百亿元,并在中部地区具有一定影响的产业基地。重点发展中新化工、新乡一拖、楼村实业、综合包装、宏达机械、开元纺织、金利铜业等10家企业,扩大批量,壮大规模,增强竞争力。

   1、按照“面向市场、发挥优势、突出重点、强化投入、积极引导”的原则,做大做强精细化工、医药化工、煤化工、综合包装等强势产业,大力整合和全面提升农用机械等传统制造业,构筑中原地区加工工业基地,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

   化工行业:重点发展医药化工、精细化工、煤化工、橡胶制品四大系列。医药化工以巨晶化工公司为依托,在无水哌嗪、三乙烯二胺、2-氰基吡嗪等高科技产品的基础上,加大投入开发生产相关体系新产品。紫金隆药业有限公司经加快紫杉醇产品的开发,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精细化工以染料中间体和氢铝粉料为依托,积极引进先进技术、人才、管理和资金,加快新产品及下游产品开发生产;煤化工突出抓好中新化工年产40万吨甲醇、30万吨纯碱、30万吨氯化铵项目的联动生产,同时开发碳酸二甲酯和改性汽油助剂;重点抓好20万吨甲醇汽油项目。橡胶制品重点巩固四轮拖拉机的配套用胎,开发轻卡胎和其他橡胶制品。

   主要项目:“十一五”期重点抓好5大项目建设。即:中新化工计划总投资39亿元分期建成100万吨甲醇基地工程;融鑫公司计划总投资43亿元分期建设100万吨甲醇项目;计划投资2亿元的“20万吨联碱”项目;计划投资1.2亿元年产规模达1万吨的“碳酸二甲脂”项目。

   农机行业:以“中原集团”为龙头,以新乡一拖、中原汇通为核心,以“中原”牌商标为旗帜,集聚获嘉县所有农机生产厂家,建立农机基地。一是巩固发展中小拖、联合收割机、农机具等整机产品,通过技术改造和重组联合,提高全县农机行业技术装备水平和集约化经营程度,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档次,增强竞争能力。二是增加产品序列,扩大生产领域。3--5年内开发出十个以上与拖拉机配套的农业机械产品,满足用户的需求。三是集聚技术、资金、名牌优势开发园林机械和附加值高的新产品。经过拖拉机组装企业的有效组合,提升壮大农机产业,形成利益均沾、企业联动、竞争有序的全国著名的农业机械生产基地。到2010年,全县系列拖拉机年产量达到50万台,全国市场覆盖率达35%,争取打入国际市场,进入全国农机行业前三强。 

   主要项目:“十一五“期相继建成8个投资千万元以上项目。即:计划投资2000万元年产规模达20000台的“800型四轮驱动拖拉机”项目;计划投资2亿元年产规模达2000台的“大型工程机械”项目;计划投资2000万元年产规模达2000台的“花生联合收割机”项目;计划投资2000万元的“30万台柴油机”生产线;计划投资2500万元年产规模达3000台的“背负式联合收割机”项目;计划投资4500万元年产规模达3000台的“自走式联合收割机”项目;计划投资5000万元年产规模达5000台的“25-40马力拖拉机”项目;计划投资8000万元年产规模达2000台的“50-60马力拖拉机”项目。

   煤电铝一体化:以获嘉新建2×210MW热电厂为龙头,带动铝箔、铝板带及加工和获嘉煤矿的建设,并为中新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和城市取暖提供足够的热源,拓展全县工业经济发展的空间。到2010年,努力完成投资20亿元2×210MW电厂项目的建设和积极做好2×600MW机组的续建准备工作,启动铝型材加工和煤矿项目的建设。

   包装装潢:以青岭、事达、凯迪为龙头,根据出口包装、家电装饰、医药、食品包装发展的方向和需求,加大资金投入和产品开发力度,迅速膨胀龙头企业规模,带动全县包装业发展,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建成河南省特色包装基地。

   主要项目:计划投资5400万元年产规模达1200万平方米的“FP60防水纸箱”项目;计划投资5000万元的“铝箔PVC医药包装生产线”;计划投资12000万元年产规模达3300万条的“环保型出口包装材料”项目;计划投资5500万元年产规模达5000万条的“家用电器高档标牌、汽车IMD装饰件生产线”项目。

   汽车配件:形成1-3个具有自主开发能力,与整车厂配套的企业集团和品牌联合体,发展10-100家零配件配套企业,把汽车零配件产业培育成对获嘉经济有重大影响的特色产业,逐步形成汽配产业在获嘉的聚集优势,汽配经济总量占全市的三分之一以上,名列新乡市同行业前茅。

   主要项目:计划投资4300万元年产规模达100万套的“汽车灯具生产线”;计划投资5000万元年产规模达50万套的“汽车防护用品生产线”;计划投资5100万元年产规模达10万套的“汽车散热器”项目。 

   阀门行业:到2010年,阀门工业园区建设的体系框架基本完善,园区功能大大增强,通过联合、重组,在阀门行业形成若干家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形成规模,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成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阀门制造工业基地。“十一五”末园区总面积达到3000亩,年创产值2亿元,创利税2000万元。

   主要项目:计划投资1600万元年产规模达4万套的“油井防盗器”项目;计划投资5000万元年产规模达10万套的“高精尖阀门开发”项目;计划投资4000万元年产规模达30万套的“阀门配件”项目;计划投资5000万元年产规模达5000台的“锅炉开发”项目;计划投资3000万元年产规模达1000台的“封头厂扩建”项目。

   2、发挥比较优势,壮大纺织印染业、食品加工、铝加工业、铜深加工、线材加工等加工产业。

   纺织行业:以巨星集团、照镜开元为龙头,以太山、城关、亢村纺织企业为骨干,积极引进技术、资金,迅速提高技术含量,扩大企业规模,实现规模效益。

   主要项目:计划投资2800万元年产规模达2.5万锭的“色染色纺”项目;计划投资14500万元年产规模达15万锭的“精梳生产线”;计划投资3200万元年产规模达1.5万锭的“精纺大豆蛋白纤维生产线”;计划投资3000万元的“兴龙织布生产线”项目。

   食品行业:“十一五”期间,该行业将致力于高档营养方便面及肉制品开发,实施差异化战略,在巩固现有市场的基础上,努力拓宽销售区域,以年均10%的速度加快发展。通过项目实施和发展战略调整,到2010年该行业可实现销售收入1.2亿元,实现利税1000万元。

   主要项目:计划投资2000万元年产规模达2000吨的“分割猪肉生产线”;计划投资1500万元的“营养方便面技改”项目;计划投资2000万元的“速冻食品生产线”项目;计划投资1000万元年产规模达5000吨的“肉制品生产线”;计划投资1500万元年产规模达1500吨的“熟肉制品”项目。

   铝加工业:以新乡市同盟铝业有限公司为龙头,打造一批铝材加工企业,以铝箔、铝板带、铝型材为主,进一步开发生产铝深加工系列产品,形成规模化、产业化。“十一五”期计划投资82000万元,年产规模达3万吨“铝箔”项目,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做细做实铝箔、铝板带及深加工,形成煤电铝一体化主导产业。

   铜加工业:以新乡金利铜业有限公司为龙头,打造规模企业3—5家,主要从事铜压延、铜管、铜漆包线及铜深加工,形成规模化、市场化。“十一五”期,计划总投资8000万元,分两期进行扩建改造及产品开发。到2010年,规划占地50亩,达到年加工铜5万吨的能力,年可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实现利税1亿元。力争拉长铜加工链条,做大做强上游和下游产品,形成铜业加工基地。

   线材行业:以获嘉腾飞金属制品有限公司为核心,打造获嘉东兴线材有限公司、新建线材有限公司等5家规模企业,到2010年,形成占地500亩,年产各种型号镀锌(铜)丝、镀锌板等系列产品5万吨,完成产值2亿元,实现利税2000万元的特色线材生产加工行业。达到生产规模化、技术现代化、产品国际化,进一步做大做强线材行业,建成我省规模较大的线材生产加工基地。

    二、优化产业布局,整合区域资源,促进产业聚集

   以交通干线为纽带,以城镇和现有园区为载体,整合区域资源,促进产业聚集,壮大产业集群。传统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布局由乡村向重点镇和城区集聚,形成集群化发展;优势产业布局向工业园区集聚,形成基地化发展;高技术产业布局向现有工业园区集中,形成园区化发展。通过产业集群化、基地化、园区化发展,带动城镇空间布局。努力构建“一轴三带三个聚集区”。

   1、着力打造新——获产业发展轴

以新获快速路延伸至黄堤镇为轴线,以城东工业园区、城南工业园区、城西重工业区等经济和工业较好的企业为依托,重点发展农业机械制造及配件、汽车零配件、煤化工、有色金属加工等产业,加快发展新获快速路产业轴。

   2、着力构建三个产业发展带

   (1)加快发展获——亢产业带。以薄—口路为依托,以亢村阀门和机械精加工、大辛庄出口包装、太山纺织印染、大呈机械加工产业为支撑,加快发展获---亢产业发展带。

   (2)发展壮大获——楼产业带。以安王路为依托,以楼村精细化工、照镜农机制造及纺织印染产业为支撑,发展壮大获——楼产业带。

   (3)积极培育获——徐产业带。以获——武路为依托,以史庄家用电器标牌、中和化工造纸、徐营特色包装及新型建材产业为支撑,积极培育获——徐产业发展带。

   3、重点发展以县城为龙头,以楼村、亢村为两翼的三大聚集区

   县城聚集区包括县城、城东农机园区、城南工业园区、城西工业园区。

   城东农机园区:以农机及农机配件加工、电器生产为主,开发医药及汽车零配件等产品。现有企业15家,年销售收入3亿元。近期规划占地面积1500亩,远期规划占地面积3000亩;到2010年,累计固定资产投资额5亿元,实现销售收入8亿元。

   城南工业园区:以煤化工为主,开发生产甲醇及其衍生产品。现有企业10余家,年销售收入2.5亿元。近期规划占地面积2000亩,远期规划占地面积4000亩;到2010年,累计固定资产投资额10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5亿元。

   城西工业园区:以煤碳开采、电力供应、铝材加工为主业与新乡市西部重化工业区为一体的煤电铝一体化产业发展区。近期规划占地面积2500亩,远期规划占地面积5000亩;到2010年,累计固定资产投资额30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

   楼村聚集区:以医药中间体、染料中间体、高纯氧化铝粉等化工产品为主,开发色染色纺、食品等产品。现有企业20余家,年销售收入3亿元。近期规划占地面积1500亩,远期规划占地面积3000亩;到2010年,聚集区内累计固定资产投资5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

   亢村聚集区:以阀门、机械精细加工、供热、风机设备、出口门帘生产、兽药开发为主的产业发展园。现有企业100余家,年销售收入2.3亿元,近期规划面积1500亩,远期规划面积2000亩;到2010年,聚集区内累计固定资产投资6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

   

    第五章 政策措施、实施保障

    一、大力实施招商引资与项目带动战略

    按照“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共同开发”的原则,全方位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不断强化项目带动。

    1. 建立健全招商投资机制,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推动经济全面发展

    坚持“东引西进”和“开放带动”,坚定不移地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健全招商投资机制,成立专业性招商机构;完善招商投资项目库;建立公正、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和奖惩机制;完善招商投资方法,建立、健全招商引资网络与中介组织建立招商投资联盟。

    深化投资体制改革,进一步确立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实行“谁投资、谁决策、谁收益、谁承担风险”;积极引导社会投资方向,抑制无序竞争和盲目重复建设;要积极拓展投资领域,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全面提高招商投资水平;同时,不断深化各方面改革,促进全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2. 积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建立现代化工业强县 

始终坚持把发展工业放在突出地位,以项目建设和工业发展带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继续坚持“工业强县”思路,抓好重大项目、重点项目,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提高工业经济竞争力;项目建设过程中,要严格依法办理用地、资源、环保、安全等许可手续;认真搞好各种专项规划的编制,尽可能将全县规划的项目纳入上级专项规划;不断完善项目库建设。通过项目实施的带动,把获嘉建设成现代化工业强县。

    二、继续深化企业改革,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以明晰产权为重点,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集体企业改革,进一步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制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改革中要确保国有资产的不流失和保值增值;要处理好改革与稳定的关系。

    坚持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两个必须毫不动摇的方针”,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进一步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采取“放开、搞活”的办法,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并积极引导和鼓励个体私营者大力发展工业项目;充分运用土地、电力等资源配置手段,扶持一批优秀民营企业,扩大规模、提升档次。着力扶持青岭包装、中原汇通、鑫源化工、宏达机械等一批市场竞争力强的民营龙头企业膨胀发展,进而带动包装、化工、农机等产业尽快形成规模优势。

    三、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大力贯彻实施“科教兴县”战略,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观点,加快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加强“数字获嘉”建设,不断提高科技、信息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贡献份额。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实施全员聘用和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完善和规范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教育投入体制,形成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人才强县”战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建立和健全人才培养机制、人才评价机制、人才选拔任用机制、人才合理流动机制、人才分配激励机制和人才保障机制,确保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所起的基础性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能源紧缺问题和环境保护问题日益严重,可持续发展道路成为我们经济建设的必然选择,这就对“十一五”时期经济发展的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要切实推进全县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走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把节约资源、降低消耗、环境保护放在突出位置,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加快循环经济发展,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四、切实地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

    不断完善政务公开制度和政府上网工程,不断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建设信用政府和负责任的政府。以“行政许可法”的实施为契机,全面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坚持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不断强化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保证;不断提高政府办事效率,建设服务型政府和高效廉洁政府。

    加强引导协调服务工作。建立工业经济运行信息报送系统,完善工业经济运行分析例会制度,加强对经济运行的监测;完善统计制度和方法,提高统计数据的准确性、科学性、及时性和权威性;努力克服煤、电、油、运等方面困难,确保工业生产健康运行;加强财税监管,搞好金融服务,积极协调金融部门,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

    五、做好“十一五”规划配套工作,确保规划有效实施

    政府有关部门要面向社会、面向群众,广泛宣传本纲要,在全社会形成关心和参与规划实施的氛围。在制定和实施年度计划时,要贯彻落实纲要提出的目标和任务,有关部门要针对所负责领域的任务,制定具体措施,在经济工作中,要从实际出发,贯彻好本纲要的精神;要确保“十一五”总体规划与各专项规划(如土地利用规划、城建规划、区域规划)的协调与有机结合。加强规划实施的跟踪分析,特别要加强对经济增长率、失业率、物价水平等宏观调控目标的监测预警,自觉接受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监督检查。当县内外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或因其他重要原因使实际经济运行严重偏离本纲要提出的目标时,政府要提出相应的调整方案,并报请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批准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