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获嘉县始终把脱贫人口小额信贷作为撬动产业发展,实现群众增收的重要路径,不断破解难题、探索创新,走出了一条金融帮扶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的脱贫增收路径。目前,全县累计发放小额信贷1937户1.8 亿元,总贷款余额户贷率达48.41%。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顶层设计,压实帮扶责任
为强化金融帮扶工作的组织领导,县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成立了县委书记和县长为“双组长”,相关职能部门、金融机构主要负责人和乡镇党委书记为成员的金融帮扶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出台了《获嘉县金融帮扶需求对接方案》,建立完善了“日研判、周调度、月通报”的工作推进机制:一是每天收集研判。由分管副县长牵头,组织有关人员对通过电话、微信、邮箱等平台收集汇总的问题进行分析研判、交办处理,确保事不过夜;二是每周会议调度。将脱贫人口小额信贷工作进展作为政府常务会常设议题,每周通报进展情况,研究处理意见、协调解决问题;三是每月听取汇报。 县委常委会每月听取金融帮扶工作汇报,对排名后两位的乡镇主要负责人进行约谈。同时,为了方便群众办理相关业务,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县、乡、村三级金融帮扶服务体系组织架构,建立了1个县级金融帮扶服务中心、11 个乡镇级服务站和221个村级服务部,制定出台了三级金融帮扶的工作制度,明确了各级的责任人及工作人员工作区域和职责,全面开展金融帮扶工作的政策宣传、协议签订、资金发放、贷款审核等工作,实现了“一线对接办理、三级定职定责、全面统筹推进”的格局,通过大员上阵、高位推动,明确责任、压力传导,全面强化了县、乡、村三级干部动员群众贷款增收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金融帮扶工作实现渠道畅通、运行平稳、成效显著。
二、深度对接,激发内生动力
(一)产业带动,让脱贫群众贷款“干什么”的方向更明。
产业支撑是群众贷款增收的前提,近年来,获嘉县一方面把香菇产业作为全县主导产业予以重点扶持,目前已完成投资3.5亿元,建成现代化菌棒生产龙头企业1家,基地6个,现代化装配式香菇大棚960座,年产菌棒1100万棒,远销日本、韩国等国,香菇的年生产量达到980万公斤,年产值1.65亿元;另一方面,不断壮大帮扶产业发展集群,重点围绕果蔬、花木、冷链等涉农产业优势,先后培育了以润辉生物、御府菇业、莱恩月季、锦昌果蔬、农创苗木、同盟冷链等为代表的“十大涉农帮扶龙头”。同时,借势产权制度改革,激发农村内生动力,着力培育了近百家发展前景良好的乡村帮扶主体,连点成面,作为帮扶产业的有力补充。为让脱贫群众深度融入产业发展,获嘉县采取“干部讲、实地看”的方式,分片区组织脱贫群众和监测对象实地了解产业经营情况和发展远景,逐户逐人讲解产业模式,实现了脱贫群众增收需求与帮扶产业的精准对接。
(二)模式推动,让脱贫群众贷款“怎么干”的路径更清。
实践中,获嘉县通过创新三种帮扶模式,着力解决金融帮扶助推产业发展,促进脱贫群众增收的难题:一是“龙头企业+合作社+脱贫户(监测户)+保险”模式。强化龙头带动,食用菌龙头企业负责“统一供棒、统一服务、统一回购”,合作社组织负责脱贫群众和监测对象通过参与香菇种植、基地务工等方式实现增收,实现了“龙头企业干两端、脱贫群众干中间”。同时,政府与合作社共同出资购买了香菇保险,确保脱贫群众和监测对象的收益保障。目前,已带动1345户脱贫群众和监测对象,户均增收4000元以上。二是“合作社+脱贫户(监测户)”模式。坚持“抱团发展”,组织脱贫群众和监测对象加入合作社,共同出资形成物化资产,通过劳务参与、合作经营等形式发展生产,利用合作社成熟的产销体系,为脱贫群众提供产供销一条龙的服务,确保群众稳定增收。三是“自主创业”模式。结合获嘉县特色主导产业,出台政策,鼓励和引导脱贫群众自主创业和高质量发展庭院经济。目前,已涌现出一批“苗木专家”“种植大户”“养殖能手”等先进典型,他们利用脱贫人口小额信贷资金发展特色农业生产,户均增收2万元以上。
(三)典型带动,让脱贫群众贷款“干得好”的信心更足。
坚持用身边事启发身边人。获嘉县注重金融帮扶典型案例的总结和发掘,冯庄镇张槐树村的“韭菜大亨”张金华,利用脱贫人口小额信贷资金种植韭菜致富的案例被收录《河南脱贫攻坚故事会》,通过先进典型“致富经”的宣讲,进一步坚定了脱贫群众和监测对象申请小额信贷增收致富的信心,全县脱贫群众和监测对象主动申请贷款比例由原来的
不足20%提升到60%以上。
三、健全机制,规范服务保障
(一)强化动态管理机制
对脱贫群众和监测对象收入、贷款使用情况建立台账,实时掌握信息,确保精准服务。今年以来,获嘉县对脱贫群众和监测对象收入情况逐户开展摸排,确保就业地点清、就业单位清、联系方式清、贷款需求清,在此基础上以村为单位,建立台账,筛选出收入有下降趋势,贷款意愿强烈的户,逐户进行分析研判,找出短板,因户施策破解难点,制定贷款方案,确保有需求的脱贫群众和监测对象实现应贷尽贷。同时,实行“护航服务”,严格控制贷款用途,坚持脱贫人口小额信贷作为产业发展资金使用,避免贷款用于非生产性支出。
(二)建立跟踪服务机制
压实帮扶责任人的帮扶责任,对全县2670名帮扶责任人加强政策培训,将金融帮扶政策宣传、小额信贷使用和产业发展作为帮扶的重要内容,逐户讲解金融帮扶政策,消除脱贫群众顾虑和疑惑,引导群众积极申请小额贷款发展生产,出现问题第一时间协调化解,疑难问题逐级反映,确保不出问题。在动态管理的基础上,组织全县所有帮扶责任人每月通过电话抽访、开展调研、实地走访等方式,对脱贫群众和监测对象的贷款情况进行核实,查看系统录入信息是否与台账建立相一致,台账更新是否与实际情况相一致,对脱贫群众和监测对象实行一对一服务,确保所有台账能够及时反映实际情况。获嘉农商银行不断优化服务措施,将脱贫小额信贷办理权限下放到乡镇金融机构,方便脱贫群众就近办理相关手续,并利用移动信贷终端提供上门办理服务,极大地提升了办理便捷度和群众满意度。
(三)完善风险共担机制
构建“政府+银行”的风险共担体系,获嘉县政府与获嘉农商银行签订《金融帮扶合作协议》,明确双方权责、风险分担比例和熔断机制,并按照相关要求投入资金2615万元,建立了获嘉县脱贫人口小额信贷风险补偿基金,为小额信贷全方位高效运转提供风险防控保障,截至目前,全县未出现脱贫小额信贷逾期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