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阳光稍显热辣,走进照镜镇东仓村,绿树婆娑、青草如茵、硕果飘香、天蓝云白,东仓村正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照镜人眼前。在这一派活力村庄景象的背后,凝聚着该村党支部书记王堂龙的辛勤付出。
王堂龙原本在县住建局工作,2019年,因工作需要,王堂龙主动报名下沉到照镜镇人民政府成为了一名基层干部。工作刚刚理清头绪,王堂龙再次“下沉”到东仓村做了包村干部,这一干就是三年。正当各项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时,今年6月份的一纸任命,让王堂龙措手不及,他被任命为东仓村党支部书记。
东仓村位于照镜镇东部,村里当时的混乱状况,远超王堂龙的想象。历任党支部书记多、历史遗留问题多、村集体经济收入少、债务多、负担重。原村党支部书记辞职后,该职位一直空缺,王堂龙心中明白,走马上任党支部书记将意味着什么。
上任伊始,他马上入户走访,摸村情,找问题,同时让群众们相信:他这个“外来”的城里娃,是来干实事的“自家人”,不是来镀镀金就走的“走读生”。一个月的调研、走访下来,王堂龙找到了乱村之根——村“两委”不健全,党支部没有凝聚力、号召力。群众不信任干部、现任干部面对烂摊子干事有心无力等等。工作千头万绪,必须找准一个突破口,打开僵局,经过认真思考讨论,王堂龙开始打出东仓振兴的“组合拳”。
雁飞千里靠头雁,船载千斤靠舵人。王堂龙凭借自己是镇机关干部的优势,立木取信,创造出了先易后难、因人制宜、分类理顺的“东仓模式”。当务之急,首先是要配齐班子,建强支部。在镇党委的指导下,他谋划建立起一个具有号召力、能团结广大群众干实事的支部班子,选出了一名政治素质硬,业务能力强,群众口碑好的干部进入村两委,打造起了一个过硬的“指挥部”,并积极拓宽村级后备人才培养渠道,注重把年轻有为,具有开拓精神、致富能力强、文化素质高的村民作为重点培养对象,上任以来,共培养入党积极分子8名。同时他把团结作为凝聚力量的前提,日常生活工作中尽力维护班子团结,不搞一言堂,对于村内重大事项的决策和群众关心的重大事情,坚持做到办事公正、处事公平、要事公开。靠着汗水和付出,他赢得了党员及村民代表的支持,新的村两委班子,也在村民心中站住了脚,支部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得到极大提升,东仓村有了一个动力强劲的“火车头”。
新班子以“上任即开考、上马即奔跑”的精神面貌迅速进入角色,以苦干实干的姿态回应群众期盼,从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感受最深、最真的环境整治工作入手,坚持把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作为“开门一件事 履新第一步”,带领群众大干两周,清理垃圾100余方,整治空闲宅基地6处,全力打赢了新班子的第一仗。然而,真正的挑战还在后头。村南镜高涝沿线一条五六百米长的土路用“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来形容再贴切不过了,严重影响了群众的生产生活,也是困扰村委会多年的大问题。“一分钱难倒英雄汉”,为筹措资金修路,王堂龙四处奔波化缘,好不容易开始施工了,更大的压力又来了。打通这条路,牵涉到房屋拆除及占地问题,个别群众不理解,抵触情绪较大,甚至纠集人员对他进行围攻,企图阻挠施工。为控制局面,王堂龙费尽了口舌,受尽了委屈,看着如今平坦整洁的水泥路,大家都开玩笑地说:“这哪儿是水泥铸的,分明是王书记的血泪铸的嘛”
东仓村集体合同共计18份,但是10多年来大部分合同都未理顺、费用未缴纳,损害集体利益的同时,也在村内造成非常恶劣的影响。在此情况下,王堂龙紧盯这个重点难点问题,牵头制定了清收标准与金额,“两委”成员带领党员上门讲政策、唠家常,逐步捋顺了村内账目,奠定了村庄发展的良好基础。
“不给组织丢脸、不给村上添乱、不让群众失望”,这是王堂龙向全村群众作出的庄严承诺。为统一思想,他曾连续开会讨论至深夜;谋划发展,他白皙的皮肤被蚊虫叮满了疙瘩;防汛抗旱,他裤脚一卷从帅小子变成了妥妥的泥腿子;为解决村里的困难,他一直把自家的困难放在身后……几个月下来,他瘦了十几斤,奔波往返的油费却比之前翻了一番。就这样,王堂龙凭着一股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闯劲儿和迎难而上、破浪前行的拼劲儿开启了在东仓村的突围之路。
“民生建设是一篇没有结尾的文章”。当问到对村庄的期许时,王堂龙这样说:“我年轻,面前的路也很长,我要让东仓村变成东仓人的荣耀”,阔步前行,不负韶华,他和东仓村的故事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