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福卿,男,汉族,1939年1月出生,1966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获嘉县委委员、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照镜镇楼村党委书记。在他的带领下,“一穷二白”的楼村成了远近闻名的“全国文明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国家级森林乡村,他本人也荣获“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全国劳动模范”等称号,连续七届任河南省人大代表,是新乡先进群体的重要代表。
55年来,他以学铸魂、知行合一,彰显了一名共产党员绝对忠诚的政治品质。“学习是精神食粮,一顿不吃饿得慌”。无论工作有多忙、事情有多难,许福卿每天都挤出2个小时的时间读书看报、学习思考。随着年龄增长和视力下降,他就手持放大镜,逐行逐字学讲话、悟思想、强党性,几十年来手不离卷、从未间断。他经常说学习不能空对空,注重知行合一,运用到楼村的思想政治工作、产业转型发展上。这种学习精神和韧劲深深影响带动着楼村每一届两委干部,他们自觉制定学习计划,自费报考在职教育,村两委干部专科以上文化程度达100%,他们坚守“实事求是、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共同富裕”,用行动诠释楼村精神。2021年,他响应村“两委”换届要求,主动让贤,辞去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村党委书记等职务,退职后,许福卿坚持退休不褪色,带领村里的老干部参谋不决策,帮忙不添乱,积极主动为楼村发展献言献策、贡献余热,先后提出入园企业“轻资产发展”的支持政策、“四个零”的保姆式服务措施等多项意见建议,他每天到“楼村之路”展馆,现场讲解授课,每年接待周边兄弟县市和本县其他乡村的干部参观学习上百次,“远学史来贺,近学许福卿”已经成为获嘉县农村党支部书记的共识。
55年来,他先行先试,探索创新,彰显了一名共产党员奋勇争先的进取意识。“干部就是要走在前、干在先”。许福卿始终保持改革创新的进取意识,上世纪七十年代,他率先在全县提出“工业富村”的发展思路,带动群众筹资8000元,开办了全县农村第一家面粉厂,成为全省当时为数不多的工业富村;上世纪九十年代,村办企业遭遇发展瓶颈,他及时转变发展观念,坚持“科技兴村”,主动对接天津大学等大专院校、科研机构,联合实施了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重点项目,创造了“村校企”深度合作、“产学研”融合发展的成功典范。新形势下,他又带领村两委班子自觉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走“生态强村”之路,积极推动楼村精细化工转型和美丽乡村建设,初步形成以染料中间体、医药中间体等为重点的主导产业,2020年11月,楼村精细化工新材料专业园区成功通过省级首批验收,2022年成功创建河南省第一批“五星”支部村,为楼村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正是许福卿和楼村两委干部坚持不懈地的探索和创新,使得楼村在集体企业发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等每一个发展的关键节点都能结合楼村实际,做出积极的尝试,走出了一条适合楼村发展的创新之路。
55年来,他艰苦创业、敢于担当,彰显了一名共产党员务实重干的奋斗精神。“共产党员的价值就体现在有困难的时候、体现在敢不敢担当重任”。许福卿当上村党支部书记后,面对群众吃不饱饭、穿不暖衣的困境,面对村头的“盐碱窝”和“荒草坡”,他没有退缩,毅然决然地带着楼村人投入了平整土地、开河修渠、根治盐碱的“大会战”,干群一条心、上下一股劲,苦战十年,硬是靠人力把看天收的土地改造成了一马平川的水浇良田,1971年粮食亩产突破500公斤,在全国不少农村还为吃饱肚子发愁的时候,楼村已经初步解决了温饱问题。面对历次集体企业改革大潮,他既没有盲目跟风,更没有回避退缩,在深入学习领会上级改革精神的基础上,立足楼村实际,提出了转换企业经营模式的工作思路,将厂房、土地等集体资源资产交给企业经营使用,企业轻装上阵,每年向村集体上交相关费用,每五年根据企业营收情况进行调整,形成了具有“楼村特色”的村办企业改革发展之路,既降低了企业成本,保证了自主经营,又增加了集体收入,保障了村民利益。目前,楼村拥有企业32家,企业年产值达12.9亿元,上交税收5500万元,实现村集体经济年收入700多万元,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55年来,他一心为民,情系群众,彰显了一名共产党员无私奉献的公仆本色。“共同富裕,一个村民也不能掉队,服务群众,一个干部也不能落后”。许福卿扎根农村,心系群众,谁家有困难,他心里最清楚,只要是群众的事情,他都第一时间赶过去帮助解决。家里人说,他每天在家的时间,除了吃饭睡觉,不到一个小时,家就像他的快捷酒店;一些干部群众说,老许不是在解决难题,就是在解决难题的路上。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后,许福卿第一时间想到了要解决群众的住房问题,按照每户一套、集体补助、每户村民出资6000多元的标准,建起了778套二层独院住宅供全体村民居住。打造了灯光球场、音乐喷泉、文体广场等文化娱乐设施,实现了绿化、亮化、美化,吸引附近村庄群众前来参观游乐。村集体每年还为群众分红260多万元,村民享受的各种福利就达近10项,吃水费、合作医疗费、垃圾清理费、土地耕种等各种费用全部免除,仅60岁以上老年人春节补贴一项就达28万元,让村民切切实实享受到了集体发展的实惠,解除了群众的后顾之忧。村民感念他对村里的付出和努力,感念他带领大家走出了一条共同富裕之路,每每见到许福卿都会亲切的唤他一声“老许”。
55年来,他淡泊名利、不恋权位,彰显了一名共产党员廉洁自律的高风亮节。“只想自己富,不要当干部;要当好干部,吃亏走正路。”55年间许福卿主动放弃了多次转干、晋升的机会,他说:“我离不开农村,更离不开楼村的乡亲们”,个人获得全国和省、市、县六七十项荣誉的奖金和奖品也都全部如数上交;他的子女没有一个在村里的企业任职,他也从没搞过一次特殊化;群众说,村集体富了,村民富裕了,可他仍是“福庙里的穷方丈”;在任时,他不允许企业和群众在逢年过节时看望他,离任后,面对热情来看望的企业和群众,他拒收一切礼品、礼金。他的言传身教形成了身不懒、嘴不馋、财不贪、心不偏的“四不”要求,带出了一支廉洁奉公、谦虚谨慎、淡薄名利的干部队伍。楼村的干部没有一人插手村办企业生产经营捞好处,没有一人搭集体车,没有一人私自经商办企业,干部之间从来互不请客,更不允许群众宴请干部;有利于群众的事,他们不讲任何价钱,不利于群众的事,说什么都不能干;正因为如此,楼村干部在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威望,几次换届选举,每名干部几乎都是满票当选,省、市廉政教育基地分别在楼村挂牌。
许福卿几十年如一日,带领群众艰苦创业、勇于创新、忘我实干、严以律己、无私奉献,以自身的人格魅力、个人风范诠释了一个普通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责任担当。如今主动让贤后的许福卿依然践行着自己入党时的铮铮誓言,以谦虚低调的言行,推动着楼村朝着现代化的目标奋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