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时节,走进西浮庄的邻里互助小院,50余名群众在院内围坐在一起包饺子,揉面、擀皮、调馅、捏合,一个个形态饱满、颜色各异的饺子在指尖翻飞,这其乐融融的画面,是西浮庄村依托“百村兴百业”专项行动发展特色产业的生动缩影。
闲置老宅焕新颜,留守妇女家门口就业。
徐营镇西浮庄的“观西饺子”加工厂,原先是村内闲置多年的老屋,如今已被改造为120余平方米的标准化生产车间,6名留守妇女正在加工厂里包制新鲜水饺。村支书韩海禄介绍:“在部队和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们通过“3533”党群代表议事会决议,盘活集体资产建设手工饺子加工厂,既解决了房屋闲置问题,又让村民们在家门口实现就业。目前,加工厂饺子日产量300余斤,主要供应周边商超和饭店,预计培训扩招后可达500斤/日,人均月增收1800元。”
传统工艺显担当,饺香传递浓浓敬老情。
“和面要三醒三揉,馅料必须当天现拌。”饺子加工厂负责人张雪梅是村里的妇女主任,如今兼任加工厂负责人和技术骨干。为传承手工技艺,加工厂采用“老带新”模式,将传统配方与现代食品卫生标准结合,开发出白菜猪肉、韭菜鸡蛋等经典口味。去年冬至和春节期间,村民们用加工厂生产的饺子在邻里互助小院举办“敬老宴”,为全村76位70岁以上老人送上热气腾腾的“观西饺子”,让传统美食成为传递孝道的载体。
产业振兴谋长远,小产业孕育大未来
村支书韩海禄介绍道:“我们已注册“观西饺子”商标,并通过抖音直播、微信视频号等多种方式拓展销售渠道。目前,我们正在谋划建设速冻冷库,开发预包装产品。同时探索“订单农业”模式,与周边农户签订蔬菜收购协议,带动发展小香葱、白菜等种植基地。”村民浮德周算了笔账:“种一亩小香葱能卖4000元,比种玉米多赚2000块,还能到饺子加工厂打工,一年能增收1万多块。
从闲置老宅到民生工厂,从传统手艺到产业雏形,西浮庄村用小小的饺子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温暖故事。正如村民们所说:“我们不贪大求快,就想把这门老手艺做成实实在在的富民产业,让更多村民在家门口吃上“手艺饭”,日子越过越有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