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万物竞发。在徐营镇的广袤田野间,推土机轰鸣着平整路基,挖掘机挥舞铁臂疏浚河道,村民们挥锹铲土种下新绿,一幅“产业兴、生态美、文化活”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基础设施焕新颜,筑牢振兴“压舱石”
“现在出门就是水泥路,下雨天再也不用担心踩泥巴了!”徐营西街村的夏大爷看着家门口新铺的路面喜笑颜开。今年以来,徐营镇以“三通一规范”为抓手,累计投入资金300余万元,在徐营西街、北街、东营、宣东等6个村改造提升基础设施,提标硬化村内道路20余条,10余公里;铺设、改造污水管网3000余米,以“小切口”服务“大民生”,改善群众的生活环境。
红色基因深扎根,激活文化“动力源”
在修获武县委旧址三期项目现场,师傅们正在在对旧址进行修缮,确保项目按期完工。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抗日战争革命纪念馆,三期项目已具雏形,旨在通过复刻历史场景、展览真实历史物品和真人讲解等方式,打造沉浸式红色教育阵地。“我们立足旧址,整合各类经费、资源,加固修缮旧址,优化展陈,恢复抗战场景,推动红色教育阵地扩面提质增效。充分挖掘本土红色文化资源、历史文化资源和农业产业,探索党性教育与红色旅游融合新路径。三期项目预计五一前后对外开放”徐营西街村支部书记徐杰介绍道。
产业引擎加速转,鼓起群众“钱袋子”
走进东浮庄农耕文化体验园,一栋栋大棚整齐排列,大棚内温度、湿度适宜,嫩绿的黄瓜、小吊瓜等各类瓜果正在茁壮成长。东浮庄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引进先进种植技术,通过与大型超市、农贸市场建立合作关系,确保农产品销路畅通。同时以农业产业为基础,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通过发展大棚经济,不仅增加了村集体收入,还为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20余个,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增收致富,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徐营镇正以“开局就是决战、起步就是冲刺”的姿态,奋力书写乡村振兴的时代答卷。这片充满希望的热土上,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壮美画卷正在加速绘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