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声传递
浓浓牵挂暖民心 冒雨问贫黄河滩——李克强总理看望滩区贫困群众
来源: 大河新乡网 发布时间: 2017-05-09

        5月8日,黄河滩区,立夏的第一场雨飘飘洒洒,滋润着青青麦苗。

  当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看过自贸区建设、古城新貌后,冒雨走进封丘县黄河滩区,看望生活在这里的贫困群众。

  河南境内的黄河滩区有4个国家级贫困县,是全国最为集中的贫困带之一,封丘便是其中之一。这里至今仍有不少村庄分布在滩区内,黄河滩区迁建工程为封丘滩区人民带来了摆脱洪魔、走出贫穷的希望。

  你的牵挂,我的温暖。“没搬的群众啥时候能搬?搬出去的群众住得是否满意?”“贫困群众的生活条件是否得到改善?迁建工程实施得怎么样?”

  生活在这里的贫困群众是总理“心底的牵挂”——

(一)

  “没想到总理会冒着雨来家看俺……”谈及李克强总理与他嘘寒问暖的情形,66岁的杨天杰老汉激动不已。

  十几年前,身强力壮的杨老汉凭着好手艺,走村串户盖房子,却因一次事故摔坏了腰椎,近两年又患上脑血栓,儿子辛辛苦苦挣的打工钱,大部分都花在给他治病上。尽管村里为他办了低保,民政部门发了伤残补助,他和老伴儿还有156元的养老金,但一家六口至今仍住在李庄镇李庄村的老旧瓦房里。

  总理踏着泥泞走进杨家小院。坐着轮椅迎候在门口的杨老汉握着总理的手激动地说:“我在电视上看到过您,总理您和电视上一模一样啊!”总理亲切地问候他身体怎么样、看病是否有医保,仔细察看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就诊证和报销单据。

  “愿意搬迁吗?知道搬迁的位置吧,设计图纸看到了吗?”总理亲切地问。杨天杰的老伴儿连声说:“愿意!咋不愿意搬呀,钱都交过了。”总理说,“希望你们早日乔迁新居,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二)

  贫困户李二军家是总理滩区之行的第二站。

  李二军的妻子邵珠辉清晰地记得,她正在做家务,听见门外有人说总理来了,就赶紧迎出去,而总理已经冒雨进了家门。

  “总理就坐在沙发上和我们聊家常,他问我们愿不愿意搬?我们说,肯定愿意搬,老房一下雨就漏。”李二军告诉记者。

  搬进新房是全家的心愿,但老父亲患脑溢血卧床十来年,两口子被拴在病床前,每年只能一个人外出打几个月的短工,挣的钱不多,还不够填药费的“窟窿”。如今,李家已经缴纳了新房的定金,选了一套150平方米的大房子。

  李二军说,母亲的身体也不大好,政府很照顾,给他家办了低保,还安排了公益岗位,每月收入500元。夫妻俩商量好了,妻子在家照顾母亲和两个孩子,他出去打工挣钱。

  “日子会越来越好的!”两口子对未来充满信心。

(三)

  随后,李克强总理又来到位于李庄镇政府所在地的搬迁安置小区,走进已乔迁新居的村民李清河家。

  李清河首批搬入安置小区,他回忆说,总理问俺啥时候搬过来的,入住满意不满意?我说很满意。小区的标准可不低,和城市一个样,天然气、有线电视、网络全覆盖,在以前的村里可没有这个条件,家庭条件好的也用不上天然气,这儿的幼儿园、小学也是一流的。

  “这个房子成本多少?补贴多少?财政资金能不能平衡?”李克强总理坐下来与省、市、县负责人一起算了笔细账,算下来这个迁建项目成本收益基本打平。总理欣慰地说,你们创造了很好的经验,很高兴看到黄河滩区群众迁建能给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迁建一期工程建成后,已有5个村的2053户7634人搬入新区,旧村已拆除复垦,二期工程计划搬迁4299户15198人,三期工程正在规划中。为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的目标,封丘县滩区迁建办公室还规划了两个厂房、一座农民特色经济园区。

  没有滩区的小康就没有封丘的小康,没有滩区群众的脱贫,封丘就无法实现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滩区迁建住新房,脱贫致富奔小康。”张贴于迁建小区众多人家门口的这副对联,是李克强总理的殷殷期望,也是滩区群众新生活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