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镇兴建富裕美丽幸福中心镇
近年来,获嘉镇中和镇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三化协调、四化同步的指导原则,以新城名镇、强工名镇、物贸名镇、环境名镇、人文名镇为目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秉承强核心聚能量、重建设兴农业、抓基础惠民生的发展理念,坚持规划先行,突出区域优势,彰显基础特色,凝聚民智民力,带领广大干群大力弘扬诚信为本、敢为人先、务实重干、不甘落后和朴实、硬朗、温暖、坦荡的中和精神,充分发挥爱便不累、做便不虚、公方立威、诚方取信的中和作风,标新立异、迎难而上、积极创造、强劲发展,全面实施城镇开发民居改造、招商爱商引资落凤、设施配套环境改善、规范经营增收致富、教育引领人文创新五大工程,力争将中和镇建设成为居有新城、为有新业、乐有新文的开放、创新、文明、富裕的豫北地区精致名镇。
基本情况
中和镇位于获嘉县城西南5公里处,是郑州、洛阳、新乡、焦作四城市的地理辐射中心,与新乡市现代煤化工基地、河南省储备库铁路专线紧相毗邻,自古即为商贸重镇,是明清以来获嘉县城西南重要的商贸聚集地。
中和镇镇域总面积24.757平方公里,其中镇区面积1.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7万亩。全镇辖14个行政村15个自然村,总人口3万人,占县域总人口的7.5 %。
1993年,中和镇被省建设厅命名为“中州名镇”,1999年被省政府确定为小城镇建设重点镇,2011年《获嘉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将中和镇定位为“获嘉县区域性中心镇”,2012年市委、市政府确定中和镇为新乡市示范中心镇。连续多年被市委、市政府评为“文明乡镇”“小城镇建设先进集体”“维护稳定工作基层单位”“信访工作先进单位”。
高起点、高标准修编完善的总规、详规和市级农民创业园的规划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三年行动方案的启动落实拉大了镇区框架;沼气、天然气等新能源的使用推广、镇区中心校、幼儿园、卫生院等项目的洽谈落地完善了镇区功能;“三化”建设目标任务的分解落实及如火如荼的社区建设、项目建设增强了城镇化建设的生机和活力,进一步提升了示范中心镇的形象和承载能力,中州名镇进入了跨越发展、再创辉煌的关键时期。
发展优势
(一)人口集聚优势。全镇14个行政村紧邻并依附镇区,镇区与获嘉县城区仅5公里之隔,新镇区规划获武路以南为商住区、以北为工业区,设计科学、规划合理、功能齐全。网格化路网、“七个一”公共设施、引水入镇的总体构想、休闲健康的绿地广场等,无不彰显生态宜居新中和的生机和魅力。六和苑社区、诗美居社区、五福社区及东街、北街公租房的建设,不仅能容纳本镇辖区人口,还可吸纳临近镇村及县城人口,满足新增人口的居住需求。
(二)交通区位优势。镇域内“实现了公路村村通,全镇地方公路通车里程达40公里。新洛公路、中郑公路穿境而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条件便利,100公里半径范围内覆盖近3亿人口,市场潜力巨大。省道新洛公路(S308)升级改造工程及获嘉西环信义路南延至中和镇后寺村工程修通后,中和镇距长济高速仅15公里,距新郑机场100公里,更助推中和镇发挥承接服务县城和县产业聚集区、拉动县南乡镇经济发展的中心作用及“金三角”优势。
(三)经济后发优势。后起之秀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借鉴他山之石,推动经济良性发展。中和镇牢牢抓住市级农民创业园机遇,按照布局合理、功能明确、注重环境、配套完整、发挥优势的总原则,强力招商、盘活资源,项目建设如火如荼。
1、 工业经济转入利好态势。中和镇拥有工业企业19家,固定资产超千万元企业 3家,投资规模500万元以上企业 7 家。2012年规划建设了以高压电器为主导产业的新型农民创业园,同年被确定为市级农民创业园,现已扶持河南安达电气有限公司、获嘉县万兴永农机有限公司、新乡市宋沂酒业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入驻园区,为产业支撑城镇化铺平了路、架通了桥、筑好了巢。2012年全镇工业企业销售收入8800万元,实交税金116万元。
近年来,中和镇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大力扶持发展民营企业,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的原则,培育发展了高压电器、绿色包装、白酒酿造、粮食转化四大支柱产业,全力发展中小民营企业,崛起了河南安达电器有限公司、新乡市纪礼包装有限公司、新乡市振基物贸有限公司、获嘉县古殷酒厂等龙头企业,新建的新乡市宋沂酒业迁建项目、获嘉县新干线农产品有限公司中和镇商贸项目、新乡市豫之泉纯净水项目、获嘉县永兴中和驾校建设项目、新乡市嘉裕食品有限公司七彩小麦深加工项目、获嘉县大安消防有限公司防火防盗门生产项目、获嘉县华兴食品厂项目、新乡安达电器有限公司高压开关生产线扩建项目、嘉和广场小区建设项目等,都将成为中和镇再铸中州名镇新辉煌的经济发展助推器。
2、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全镇程控、移动电话近万部,移动、联通、电信无线电通讯接收网络完善,有线电视、互联网进村入户。科教文卫事业长足发展,镇区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教学设施完备,适龄儿童入学率100%,教学成绩连续多年在全县名列前茅。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全镇文化书屋14个,文化娱乐场所及健身广场20个。嘉和广场、镇区中心小学及幼儿园等新型城镇化建设项目正在逐步推进落实,为打造功能完备、商贸发达、风情休闲、特色宜居的豫北精致名镇战略目标奠定了基础。
3、商贸业鼎盛繁荣。中和镇自古即为商贸重镇,是获嘉县西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近年来,基础设施和道路建设明显加强,以镇区十字路口为中心的“商贸四条街”店铺林立、商贸繁荣、交易活跃,形成了以百家福超市为龙头的商场超市及家具、家电、服装、妇婴用品、床上用品、日用百货等市场,餐饮、理发、医药、维修等服务业应有尽有。据统计,全镇共有工商经营户650家,其中商贸业490户,从业人员1600人,占全镇三产从业总人数的45%。2012年,全镇商贸流通业营业收入7800万元,占全镇三产GDP的40%,占全镇GDP的27%,商贸业已逐步成为第三产业的支柱行业,同时也成为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解决就业问题、增加居民收入的重要行业。以五叉口为中心规划建设的新型商贸物流园将进一步规范发展小微企业、交通物流业,成为地方财政收入新的增长点。规划用地24.19亩的获嘉县新干线农产品有限公司中和镇物流项目,以商品展示交易为主营运方式,打造覆盖周边区县的商品批发采购平台。
(四)服务功能日臻完善。
1、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大。
(1)投资1500万元,先后完成了县道十东路、中州路中和段、镇区主干道的大修改造及绿化、亮化、美化工程,“四纵四横一环”的道路框架基本形成。投资800万元铺设排水管网4000米,天然气入镇区工程正在进行,已铺设管道5公里,预计10月底完工,可以充分满足镇区工业用气和居民用气。
(2)全镇有安全饮水供水工程2处,其中镇水厂日供水规模720立方米,充分满足了镇区居民的安全饮水需求;镇域内现有垃圾中转站1个,专业垃圾清运车1辆,镇区垃圾集中清运;镇污水处理厂项目已立项。
(3)镇区建有移动通信塔,辐射半径2公里;镇设供电服务站一个,以110千伏线路为中心、35千伏线路为骨架、10千伏线路相配套的供电网络安全运行,高压线路60公里,低压线路100多公里,布局合理、等线分明、设备先进的通讯及电网结构,确保常年电力充足、通讯正常,且辐射面积大、服务质量高,电讯优势明显。
(4)镇区嘉和广场、幼儿园、教师公寓、新干线物流、社区公共服务中心等18个新型城镇化建设项目正在逐步推进落实。
2、公共服务设施完备。
获嘉三中、镇一中、镇卫生院、镇敬老院等软硬件设施齐全,镇区内教育、卫生、金融、电力、供水等公共服务功能大幅度提升,基础配套设施更加完备,城镇基础承载力进一步提升。全镇有高中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2所,完全小学7所,幼儿园18所,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达100%。镇区已有大型超市超市1个,在建大型综合超市1个;获武路沿线有加油站3座。
3、商业服务齐全。
镇域内有集贸市场、建材市场、超市、商店等,信用社,派出所、法庭、邮政支局、国土资源所、电信所、税务所、工商所等中心站所的设立,更进一步提升了示范中心镇的辐射承载能力。
(五)不断提高城镇管理水平。
1、以镇区建设为龙头,以社区建设为突破口,以查违控违为重点,科学规划、广泛动员,进一步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近年来,中和镇累计投入3000多万元,完成了“村村通”公路工程以及农村中低电网改造工程、安全饮水工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工程等。
2、深入开展清洁家园活动。采取“户清扫、组收集、村清运”的保洁模式,有效地提高了农村人居环境。
3、成立镇城管执法大队,深入开展违法违章建筑、私搭乱建、占道经营集中整治活动,并出台相关政策,违建之风得到有效遏制,提升了示范镇功能和品位。
4、新农村社区稳步推进。2012年启动的六和苑社区一期工程已完成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社区内水、电、气等基础设施齐全;诗美居社区、前五福居民点前期手续已办好,建设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六)以科技支撑打造创新型城镇。
1、在实施城镇开发居民改造、尊商爱商引资落凤、设施配套环境改善、规范经营增收致富、教育引领人文创新五大工程和持续推进理念提升、秩序规范、环境整治、实事承诺四项常态化工作中,全镇领导干部敢想会想、敢干会干,不断优化科技环境,把科技要素植入到各项体制机制中,用科学的方法求发展,形成科学发展意识,为推动“三化”科学协调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2、用绿色、环保、健康、持续的发展理念助推支柱产业经济良性循环。河南安达电气有限公司是机械部、电力部定点生产高压开关设备的专业化企业,多年来致力于造纸行业自动化仪器仪表的研发与应用;新乡市纪礼包装有限公司是河南省检验检疫局定点出口包装企业、新乡市200型纸板唯一的生产基地;新乡市振基物贸有限公司主要生产经营家电等产品的泡沫包装、蜂窝纸板包装和配套产品的销售;新乡市嘉裕食品有限公司七彩小麦深加工项目被同行称为麦仁业界的“阆苑奇葩”,获得了河南省首家同类产品“无公害产品”认证;河南省获嘉县古殷酒厂是河南省白酒行业中的明星企业,在酒仙刘伶“神仙醇”的酿造基础上,采用地窖储存与现代高新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开发了“古殷”“春福喜”“南泥湾”等系列白酒;总投资1100万元的新乡市豫之泉纯净水厂已建成投产;总投资800万元的获嘉县永兴驾校中和分校一期招收学员100名;总投资1.3亿元的获嘉县新干线农产品物流公司中和镇项目、投资5000万元的获嘉县大安消防有限公司防火防盗门生产项目用地手续已办结、群众涉赔工作正在有序进行。
奋斗目标
到2015年,镇区面积达到2.4平方公里,人口增加到5万人,地区生产总产值达到50000万元,财政税收完成1400
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000元。
建设发展思路及工作成效
大力弘扬诚信为本、敢为人先、务实重干、不甘落后的中和精神,深度谋划示范中心镇,精心打造农民创业园,倾力发展高压电器、绿色包装、白酒酿造、商贸物流等支柱产业,抓特色、创品牌,全民共建富裕幸福新中和。
(一)“三个规划”打造幸福新中和。按照“大集镇、小城市”的发展理念,坚持发展膨胀镇区的建设思路,不断改善镇区基础设施条件,大幅度提升城镇承载力,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1、深度规划镇区蓝图。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彰显特色、利益整合、服务群众、共荣共存的原则,高起点、高标准修编全镇的总规、控规,将全镇14个行政村统一规划到镇区,确定获武路以南、幸福路两侧为六和苑社区连片开发带,集中政策、资金、土地等资源,完善镇区配套、强化镇区功能,有效改善镇容镇貌,优化美化人居环境,满足商贸发展需要,进一步提升示范中心镇的商机和人气。
2、全力打造“一城两区两园两点”的城镇构架。以东街、西街、南街、北街、小官庄等行政村域为中心打造镇区中心城,以幸福路、中州路为轴心启动新城开发区、旧城改造区,以获武路北部区域为中心打造现代农民创业园、新型商贸物流园,以后寺诗美居社区、前五福社区为中心打造新型城镇居民点。
3、围绕高效农业、生态农业、现代农业目标要求,进行农业区域经济结构重组。以发展设施、特色、绿色农业为三大主功方向,根据自然条件、产业基础及 “三化”协调发展需要,以土地流转为平台,将全镇划分为“八区一基地”。 “八区”分别为水产观光区、园林观光区、休闲农业观光区、中药材种植区、蔬菜种植区、畜牧养殖区、特色农业种植区及高效农业实验区;“一基地”即规划建设一个养殖技术研究基地。科学规划路、桥、井、电、渠等农业基础设施,以晚秋黄梨、中药材、花卉、蔬菜产业为试点,培育发展大型产业化农庄,对接国家政策、吸引上级资金,实现土地规模化、集约化、企业化发展,增加土地收益,提升农业基础支撑点。
(二)拆旧建新滚动发展。以六和苑中心社区为切入点,遵循六项原则科学规划新城区域布局、构架设计及品质品位。即招商引资、开发受益原则,自主开发、群众受益原则,规划先行、规划控制原则,拆建并重、以拆补建原则,风情休闲、特色宜居原则,产城并进、功能完备原则,提倡借力、借财、借智,鼓励一村一品、一村一策,根据各村公共设施和民居状况有计划组织居新、拆旧。一方面帮助村民向镇区集聚,一方面利用集体土地借贷融资、旧宅拆除、开发奖补、群众自助等形式整合土地资源和土地收益,尽快启动拆旧,流转土地收益,补偿入住新居,让群众切实享受实惠。
(三)努力提升产业支撑。优质的教育、医疗、文化、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都离不开产业发展的支撑。中和镇农民创业园规划建设1500亩,2013年完成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框架,2014年前,入驻企业达到5-6家以上,年产值达到1亿元,实现利税1千万元,吸纳农村劳动力2000人。2015年,入驻企业达到8-12家以上,年产值达到3亿元,实现利税3千万元,吸纳农村劳动力4000人。2016年,入驻企业达到15-20家以上,年产值达到5亿元,实现利税5千万元,吸纳农村劳动力6000人。2017年入驻企业25家以上,年产值6亿元,实现利税6千万元,吸纳农村劳动力8000人,为全镇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积聚了能量、储备了资源。
(四)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以区域经济、特色农业为重点,加快土地流转速度,大力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着力培育农业增收、农民致富新亮点。依托产业建企业、依托企业强产业,大力引建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从农产品加工的前、中、后三个阶段挖掘最大的效益,为劳动力就近转移就业提供机遇,打造新型农民,真正促使农业发展,把更多的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以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为平台大力发展晚秋黄梨、中药材、花卉苗木等特色经济作物和高效农业示范区、绿色蔬菜、高效养殖带动区;投资1亿元的嘉裕食品有限公司七彩小麦深加工项目已开工建设,可带动3000亩七彩小麦种植。
五、具体措施
为加快中和镇的开发建设,镇党委、政府抓发展、破难题,秣马厉兵、科学审慎,积极寻求发展机遇、拓展发展空间,进一步提升示范中心镇的支撑力、承载力、创造力和服务力。
(一)健全机制、加强领导。以“四讲”为主题、以问题直击为主线,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全面推行联系服务群众“三项制度”,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社会秩序稳定和谐;以正能量工作机制为抓手,建立健全“抓人管事、抓事育人”的组织架构,严格执行“切口包片、一责到底”的工作机制,严格执行村级干部管理十项规定,将“三化”建设目标任务量化分解、责任到人,重点工作、重点项目明确专人具体负责,项目推进的具体任务倒排工期,确保目标任务的完成时限和完成效果。
(二)明确责任、分工协作。以“一城两区两园两点”的城镇规划为引领,突出拆建并重、控管结合,重点抓好建、拆、控、管四项工作,逐步拉大了城镇化建设框架;以环境整治为突破口,加大经济运行监管力度,工业项目异军突起;以土地流转为重点,围绕高效、生态、现代化的农业发展目标要求,全力打造特色生态板块。干群责任分工明确、各项工作有序开展,镇村干部共同参与,国土、公安、司法、工商、财政、城管等部门全力配合,全镇上下形成了敢想会想、敢干会干的工作局面。
(三)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围绕建设幸福新中和目标,充分利用现代通信工具,加大城镇化建设工作的宣传力度。建立健全各项公示制度和监督举报制度,及时发布拆旧建新工作推进情况,大力宣传工作典型,扩大群众知情权,切实提高群众的认同感和知情度,营造上下联动、全民参与、齐抓共管的浓厚氛围。
(四)督查指导,确保效果。成立督查组,严格对照工作目标任务的完成节点进行督查,奖罚分明。对主动谋划、积极工作的责任领导、责任单位和责任人予以重奖,对工作不力者,限期整改,对造成重大损失的主要责任人严肃追究责任,对主观不努力、工作不积极、效能低下、影响工作进度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依据有关规定严肃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