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设施
传承老手艺 粉条变致富“金条”
来源: 发布时间: 2015-01-12
      近日,笔者来到中和镇三刘庄村苏彦发的纯手工粉条加工厂,粉房外面很冷,里面却热气腾腾,灶台下面的火烧得正旺,3个下粉师傅围着三个锅台正忙着下粉条。有的把粉条和成粉面一团一团往粉瓢里放,有的把煮后的粉条用筷子往凉水锅里夹;有的边搅开水锅边把凉水锅里的粉条掐断往手上盘,有的把盘成的粉条往粉杆上挂……分工明确,忙碌而有序。
    “在这里干活,离家近,吃住方便,一天能挣200多块钱,比出去打工强。” 贾玉林师傅一边下着粉条一边说,“不过这下粉条也有诀窍,要想下出柔软筋道的粉条,得用温开水把粉面沏开,这叫沏糊,再使劲儿把粉面和成面状……”
    三刘庄村土壤疏松,种植的红薯甘甜可口,然而单凭卖红薯收入太少。如果把红薯深加工做成粉条,这样的收益就会大大增加,想到做到,苏彦发开始对粉条市场进行调查,并精心研究传统下粉技术后,先后投资6余万元,购买了渣浆分离机、二次过滤机、三次过滤机等设备,招收3名具有丰富经验的师傅,2013年建起了纯红薯粉条加工厂。
    “要想下出好粉条,红薯是关键。”苏彦发为了买到好红薯,先后到郏县、襄城县等地考察,最后在禹州红薯种植合作社找到最适宜下粉的红薯。2014年他一次性从禹州购回了10多万斤红薯,经过加工后,预计净利润有5万多元。
    在加工厂的粉面储藏室和粉条包装间,苏彦发的妻子把晒好的粉条往包装箱里装,边装边对笔者说,他们的粉条已经销到郑州、太原等地。“彦发不光自己挣钱,还帮着大伙儿一块儿挣钱,他已帮着20多户种植红薯的村民加工纯红薯粉条。”正在干活的村民徐通宝告诉笔者。
    “下一步我想成立红薯粉条加工合作社。”苏彦发说,他计划流转更多土地,实现粉条加工的规模化和专业化,带动更多村民靠土地致富,真正把红薯疙瘩变成“金条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