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胜古迹
苗庄王城、齐州故城与古修武城
来源: 发布时间: 2023-04-10

获嘉县史庄镇杨洼村正北,有一座古城遗址,城池接近正方形,偏西南18度。现存城池东西长458米,南北宽419米,总面积190000平方米,城墙残存高度为1~5米不等,其中,东城墙底宽15.6米、顶宽12米,南城墙底宽15.6米、顶宽12.2米,西城墙底宽12米、顶宽11米,北城墙底宽26.6米、顶宽12米。城垣四周豁口系城门宽度,南豁口宽29米,北豁口宽34.8米。经考古钻探,故城城址东西长500.4米、南北宽448.8米。城墙墙基底宽,东墙为36米,南墙为48米,西墙为56米,北墙为32米。

经考古认定,故城城址为版筑平夯,夯土细密,每层厚度8~20厘米不等。在考古发现和修筑故城西的灌河时,曾在该处发现鬲、甑、豆、罐等陶器和筒瓦、板瓦以及汉代的五铢钱等文物。其中:陶器均为泥质或夹砂灰、红褐陶。鬲、豆的时代较早,鬲为大袋足、裆近平,外饰绳纹,豆为浅盘、高柄,二者均是战国时期中原地区的常见器物;陶罐、瓮均为泥质灰陶,瓮为直口、平折沿、腹部饰绳纹,筒瓦和板瓦外表均饰绳纹,皆为汉代时期的常见器物。特别是2005年夏,在整修公路时,发现了战国时期的云纹瓦当和绳纹罐(罐的肩部压印有“宫”字印戳)等。

齐州故城属于南北朝古遗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该城址曾为齐州所在之处。《民国获嘉县志》转《方舆记要》载:“南北朝时尝侨置齐州于此城,固以名”。县志称:“侨置齐州者,是今杨洼村正北,有古城遗址”。城内发现过汉代器物残片,是新乡市为数不多的南北朝时期城址,有极高的考古研究价值。1979年获嘉县革命委员会公布为获嘉县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对这座古城遗址,民国24年(1935)《获嘉县志》和1991年新编《获嘉县志》均称此城为“齐州故城”;而附近乡村父老则称其为“苗庄王城”;而历史上还有人称此城为“古修武城”。不论叫什么,该城都是目前新乡市范围内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址之一。

“苗庄王城”,村民之称。据《河南通志》载:春秋时,楚国有个叫伯贲的大夫因犯罪被杀,其子贲皇逃亡到晋国,晋国国君便把南部叫苗邑的地方封给贲皇作食邑。从此,贲皇及其后人便以封地为姓,管理一方,繁衍生息。贲皇的后代适逢其时,在此地(今齐州故城遗址)打起“苗庄王”的大旗称王,这样附近先民便不约而同地将此城称作“苗庄王城”。当年,苗氏王者在此发展生产、建设城郭,均作出一定成绩。所以,此城在以后的一千多年中能长期为“通京畿之重镇,扼河北之咽喉”,亦籍于此。从春秋末到战国,苗氏王国虽然不存在了,但是在以后的两千多年中,无论政权怎么更迭,城名怎么改变,故国遗老仍深情地以故乡曾有王者据此争雄而一代代把此城伴随着“苗庄王”的王号流传下来。

另除“苗庄王城”之外,与苗庄王有关的其它遗迹还有多处。如在古城遗址东北3公里处(史庄镇范庄村北)有苗庄王之冢;紧靠苗庄王冢之南,为纪念苗庄王的三闺女(百姓称为“三皇姑”)所建香山寺,寺内庄王殿中有苗庄王塑像一尊。

齐州故城,官方之称。民国24年(1935)《获嘉县志》录《方舆纪要》载,“南北朝时,尝侨置齐州于此城,因以名”。1991年《新编县志》亦依此说:“南北朝时,侨置齐州于今西张巨村西约一公里处,今故城遗址尚存。”南北朝时侨置州城是怎么会事呢?读南北朝史便可发现,当时南北分裂,争城略地,战争频频,局部统治为了自我夸大,多采用侨置诸州的办法,也就是选全国或彼国名城之名移置到本处,取代原有城名,以安定远来军士之心并以示强大。例如,南朝侨置东杨于会稽,侨置南徐于京口等。我县属北朝地盘,后来北朝分裂,统治者就将山东之齐州(即现济宁市)侨置于此,以示东西对峙。其时,各国政权如过往烟云,所侨置的州城时间很短即废,废后又恢复原有城名。这里告诉了我们,在此侨置的齐州城并非新筑,而是移置齐州之名,取代原有城名。

古修武城,历史上称。有研究历史的人称,周武王伐纣,率大军到达宁邑时,曾于此安营扎寨,练兵修武,于是把宁邑更名修武。秦朝实行郡县制,因昔年周武王伐纣在此勒兵修武而置修武县,此为修武县城。汉朝仍为修武。南北朝时,曾在此侨置齐州;齐州废后,仍名修武。北魏分制南修武和北修武,南修武治所即此城。隋开皇四年(584)获嘉县治移此,此城就由南修武城改为获嘉县城。

史载,公元前204年,楚汉在荣阳、成皋对垒时,韩信、张耳在修武驻扎练兵。后“汉王跳(逃),独与滕公共车出成皋玉门,北渡河,驰宿修武,自称使者,晨驰入张耳、韩信壁而夺之军”。这段史实的修武,即今之“齐州故城”。现东张巨村地名碑载:汉将张耳扎营于此,原名张耳营。这就是说,现在的东、西张巨村在当年是张耳的东大营、西大营所在地。韩信、张耳所占据的县城为修武县城。

简言之:此遗址是苗庄王城、也是古修武城、也是古齐州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