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风情
文昌公的传说
来源: 发布时间: 2016-03-01

      在封建制社会时期,每一座城市都要有四座庙宇:城隍庙、文庙、关帝庙、文昌阁。城隍庙内供奉城隍,俗称城隍爷,为这座城市阴间的主宰。人去逝以后需要对城隍爷说一声,“报庙”一词就是由此而来。文庙内供奉文圣孔老夫子,大多数文庙内设置有学校、教育机构。关帝庙内供奉武圣关云长。文昌阁内供奉文昌帝君,建筑多二层以上,高出大多数建筑,意为多出人才,出人头地之意。
      文昌帝君,是武王的亲兄弟毕公。毕公少年时期诗词文章就很有名气,为当时西岐很有名的才子。十多岁时,他跟随他二哥武王一起东征伐纣到同盟山,同盟山会盟时他在彦党营认识了很多诸侯国的文官,虚心的向他们请教学问并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牧野大战结束以后,周王朝建立,武王在位时间很短就去逝了。武王年幼的儿子成王继承了王位,天下开始大乱,史称“三监叛乱”。周公旦辅佐成王平定天下,打了很多年的仗。在这段时期毕公没有参与这场战争,他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搜集整理全国各地的民歌民谣上来。他给原来在同盟山认识的诸侯国文官去信,让他们搜集地方的民歌民谣寄到他这里汇总。毕公还给国君荐议,设置采诗官,专门负责搜集民歌民谣。他用毕生的精力主要做了一件事,就是不断的搜集民歌民谣进行了编纂、整理,最后形成一本书。这本书就是后世称的五经之首-《诗经》,当时他搜集了9000多首,到了春秋时期,孔子进行删诗经,保留了305篇。
      毕公因编著《诗经》,把地方文化发扬光大,后世称为文昌。随着时间的推移,文昌公、文昌帝君的称号也逐渐响亮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