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宁的位置
齐州故城遗址
(四)水落石出明宁邑
1、南阳城和修武城是一个城,其位置就是南阳故城遗址。南阳城为晋启南阳时新建的城池;秦时改南阳为修武,南阳城改称为修武城;汉时仍为修武和修武城。因高帝8年把都尉魏遫封在这个地方而称为侯国的缘故,所以也把修武叫作大修武和大修武城;叫作大修武和大修武城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在城东还有个叫小修武地方,高帝当年与滕公济自玉门津时曾在这里住宿过。
2、修武故城是另一座城,其位于南阳城(修武城)东,就是修武故城遗址的位置,这个修武故城的遗址一直到民国时还存在(《民国24年获嘉县志整理本》载:修武故城在县北崇兴寺东,世传是旧县治,故址犹存。)。该城位置和南阳城(修武城)相距甚近(《民国24年获嘉县志整理本》载:南阳故城遗址,在今获嘉县城西1公里处,故城遗址西边有南阳屯村。),但其早于南阳城(修武城),应为西周时“改宁为修武”的修武城,实际上这也是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信息中心的观点,并且已被收录在《文物地图集》第251页。
3、修武城(南阳城)西北距城二十里那个叫吴泽坡的地方(清水又东南流,吴泽陂水注之。水上承吴陂于修武县故城西北。《魏土地记》曰:修武城西北二十里,有吴泽陂,南北二十许里,东西三十里,西则长明沟入焉。),就是现在位庄乡后渔池东的三桥,《民国24年攻获嘉县志整理本》也明确记载:吴泽,在县西北,即今之三桥陂。
4、修武故城、小修武和小修武聚三者的位置都在修武城(南阳城)城东和同盟山之西这一狭小地段,故应为一地,之所以叫法不同,其实质是因年代不同而已。(《民国24年获嘉县志整理本》载:小修武聚必在同盟山左右。武王勒兵、高祖所宿,皆在此地。即古之宁也。)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1、晋启南阳之南阳城,秦后改称为修武城,因汉高祖8年把都尉魏遫封在这个地方而称为侯国的缘故,所以也把修武叫作大修武和大修武城,就是后来的南阳故城遗址所在地;2、西周“改宁为修武”之修武,就是修武故城,因后建的南阳城大故也被称为小修武和小修武聚,就是后来的修武故城遗址所在地。
由此,那一个我们苦苦寻找的古宁邑的位置,终于水落石出,就是修武故城遗址。
但,它却早已消失不见了。
或许,有几分失望。但这就是历史。
实际上,历史上像这样的事情还少吗?
但还有一个不能不说,又说不清的事,就是“齐州故城”的事。因为,这个城的确让人捉摸不透:一是各类史书上均不见对其的记载;二是其城池建筑时代很久远(张新斌说考古调查,该城址至少在战国时已经使用,在秦汉时仍比较繁荣,在南北朝时期逐渐荒废,隋唐时期完全废弃;三是其规模很大(东西458米,南北419米),面积几乎是做为县城的南阳城(东西287米,南北141米)的5倍。
这就有两个疑问。一是:在县治的旁边,同时还有一个比县治还大的城,这是为什么?它是干什么用的?二是:当时做为县治的这个地方现在还是县治,而这个比县治还大的地方却废弃荒芜了,这又是为什么?
说不清,只有推测了。或许是个兵营?也或许是某个大官的庄园?总之,还是说不清。
说不清,或许缘于没有说。没有说,或许缘于不值得一说。比如宁邑城和修武城,历史上宁邑城和修武城应该来说是比较小的,小的连周襄王与晋文公城池都不值得一提。
说不清,或许缘于没法说。没法说,或许缘于没法具体说。比如南阳,历史上南阳的范围应该来说是很大的,大的连建了一座南阳城竟然都不值得一说。
不论是小的不值得一提,还是大的不值得一说,反正是都是没有说。于是,便给后人留下了疑惑的土壤,埋下了争论的种子。故记录历史是多么的重要。
不过,好歹是把“宁邑城”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