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风情
独腿高跷
来源: 发布时间: 2023-04-20

《独腿高跷》也叫“蹦蹦猴”,主要分布于获嘉县的小营村、大林村、徐营镇、西永安村等,另获嘉县南部及西南部一带也有流传。

小营村多出能工巧匠,尤以泥工为最。相传,明末清初的某一年,小营村的匠人长年在外,春节回家后聚资到中和镇的火神庙,以一只活羊为祭品还愿。当主祭人将一杯酒倒在羊身上时,羊泰然不动,这说明火神爷不领祭品。于是主祭人祷告说:“火神老爷领了吧,只要你领了,我们不演双腿高跷,给你演独腿高跷”。话音刚落,羊猛然抖一下身子,说明羊被火神爷领了。许了愿,当然得还愿。于是,小营村的匠人结合村上的文化人集思广益,商量怎么演《独腿高跷》,最后觉得一条腿的高跷是站不稳的,而“蹦蹦猴”能站稳,于是决定演《蹦蹦猴》。至了清代晚期,《独腿高跷》演出内容逐渐增多,有《小老鼠上灯台》、《马尾雀走婆家》、《悟空大战老鼠精》等。民国以后至今,保留演出的为《花果山猴王练兵》,也就是《蹦蹦猴》。

《独腿高跷》表演的基本程式大致如下:

 一般为10至15人为一队,一个扮演猴王,其余都扮演小猴。也有的打扮成“猴太太”、“猴先生”等,那就根据要加进其他内容,发挥各自的想象,没有固定程式。每只小猴固定使用一只高跷腿,也叫“猴腿”。作为指挥,猴王一般不用“猴腿”,只在地面上行动。脸谱化装及服饰与《西游记》人物同。

表演一般分为三个部分:

一、开场行动

猴王右肩背金箍棒,左肩屈弯放胸前,双腿微弓,脚尖外撇,踮步碎跑。众小猴肩扛“猴腿”,模仿猴王样子紧追。

猴王忽然闪在一边,用金箍棒指拔着小猴,猴群围绕猴王旋转。

猴王左右眺望,“呕”叫一声,猛用双手将金箍棒横拖头顶,屈住左腿,右腿单跳。众小猴会意,快脚踩上“猴腿”,绕住猴王旋转蹦,猴王在中间晃动金箍棒,洋洋自得。

场外鼓声猛响,表示雷鸣。猴王跃出圈外,左手搭凉蓬,右手将金箍棒挽在身后,俯身巡望。众小猴进行“掏花蹦”表演。猴王就地翻一个斤头,抡转金箍棒。众小猴放下“猴腿”,掏花翻斤头。猴王双手执棒,伴着鼓声猛作打物状。众小猴站起身,作滑稽欢庆动作。猴王把金箍棒横放在后脖颈上,模仿担酒摸样跳步圆场。众小猴扛着“猴腿”随后,动作模样各异。

二、猴王练兵

猴王凸肚,扛着金箍棒,作登山模样圆场。众小猴踩着“猴腿”随后跳蹦。其间可以有一两个懒猴(或称孬猴)故意把“猴腿”塞在胯下,掂脚而行,并不时左右张望,看山观景,佯伴鬼脸,逗趣观众。

猴王扭头,发现懒猴,退蹦过去,拿棒比划让其归队,懒猴慌上“猴腿”。猴王退到队后督阵,懒猴不时向后偷视。

猴王走到队前,把身闪向一边,取金箍棒就地画一圆圈,猴群饶圈旋转。猴王又用金箍棒在地上画一直横,猴群列队排齐,原地蹦跳。

猴王拿着金箍棒从队中间点出两名小猴,同时用棒比划。两小猴蹦出队列,作比武状跳步。其中有“单脚跳”“俯身跳”等多种跳法。这里可以根据表演者的技术程度任意发挥。猴王可以一次点出四名小猴,也可一次点出三名小猴。

跳毕,猴王横住金箍棒,让小猴重新排齐。接着又把金箍棒平在屁股后,比出“坐”的手势。小猴会意,纷纷放下“猴腿”坐地。

猴王“呕”叫一声,把金箍棒腾空抛起。两个小猴眼明手快,急窜身上前,各举一只胳膊将棒接托在手。猴王竖起拇指,扮笑脸。两小猴蹲身,将金箍棒拉平。猴王翻斤头,鲤鱼打挺,翻过棒去。

猴王用棒从队中点出一只懒猴,懒猴从身上佯抓一只虱子,放在嘴里“嘣”地咬碎,接着就地打了两个滚,从棒下钻过去。猴王摇手,又从队中点出一名小猴。小猴踩上“猴腿”将要蹦到棒前时,拉棒的小猴猛然把棒举高,又突然降低,小猴蹦了过去。紧接着是数名小猴翻斤头过棒,也有偷钻过去的,动作五花八门。

三、再次出击

猴王将金箍棒斜挽背后,众小猴踩“猴腿”跟随。猴王领小猴绕“掏花圈”。他先从最后一名小猴的面前掏过,往前依次类推,直到大圈摆圆。

猴王站中间,弓右腿,蹬左腿,回头望月。接着又弓左腿,蹬右腿,俯首探鲤。

猴王倒挺翻,耍棒。猴王将棒抛起,接住,从右腿下掏过。猴王就背后轮金箍棒,接着重把棒抛起,从左腿下掏过。

猴王用棒头就地画一直横,众小猴收圈列队。

猴王侧身跳,以棒点地,众小猴下“猴腿”。

猴王小滚翻,众小猴丢下“猴腿”,掏花翻。

猴王直身,“呕”叫一声。众小猴排成竖队,玩“蛇蛟蜕裤”。(“蛇蛟蜕裤”难度比较大,即前面的小猴将左手伸过胯下,后面的小猴用右手牵住,依次排列,左伸右牵,直达最后的小猴,形似长蛇。最后,最前面的小猴俯地,第二名小猴从他身上翻过,不得松手。直到最后一名小猴翻过去,变首为尾方止。)

猴王跳到队首,舞金箍棒。众小猴踩“猴腿”,列队向前,转移演出场地。

“蹦蹦猴”的表演动作,一般都是采用《西游记》上的猴王动作。猴与猴之间的心理表达禁止用人的语言,只可“呕”叫或比划。

《独腿高跷》的伴奏乐器为:小锣、鼓、铜钹、碰铃。主要道具为单只“跷腿”(也叫“猴腿”)。此“跷腿”是一根木棍,顶端安装扶手,中间安装脚蹬。木棍要略带弧形,以利表演者双腿夹紧,蹦跳起来。“跷腿”高低尺寸根据表演者的熟练程度而定,无固定尺码。另外,猴王的手中兵器为“金箍棒”,其他小猴各取所需。

《独腿高跷》是流传在民间经过长时间实践的劳动群众集体智慧结晶,它通过形象的表演,塑造出群众喜闻乐见的拟人化的动物形象,倍受儿童欢迎。

2009年6月12日,获嘉县的《独腿高跷》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列入第二批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豫政〔2009〕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