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风情
踢棒槌
来源: 发布时间: 2023-04-20

《踢棒槌》起源于获嘉县西南部的东张巨村,流传于获嘉县境内。

相传,清同治年间,东张巨村刘大户家丫环成群,丫环中有专管洗衣服的,常到村外护寨河里洗衣服。洗完后,年轻的丫环们便登上寨墙马道观景游玩(东张巨寨墙为表砖垒砌,传为仿“皇城”而建,上有马列道并设有“炮台”等防御工事)。这年中秋,当丫环们在寨墙上正举着棒槌玩追打游戏时,被村上会首撞见了,会首便让丫环们利用空闲排练一个节目,到春节“行水”时演了。丫环们经过商议,便编创了《踢棒槌》,并请村上秀才刘方和的夫人刘杨氏把关指导,初演于街头。此后,每年的春节和元宵节均上街演出,日渐成熟并得以流传。

《踢棒槌》演出一般需要16人或20人,表演分脚踢和手舞两种方式,即用丝绸吊住特制棒槌“脚踢”与手执棒槌“舞花儿”,为走街表演节目,边行进边进行队形变化表演,一般很少在舞台上表演。以20人为例,《踢棒槌》表演一般包括三大部分:

1.《错错花儿》

单行竖排,前10人向左两步,后10人向右两步,往返数次后恢复为一字竖排。

2.《掏股花儿》

两队竖排,前进中左右互相换位。

3.《西施浣纱》

两队竖排,第一、第二人,第五、第六人,依次类推,凡每隔两人。半蹲与舞棒槌;然后再换作第三、第四人,第七、第八人,依次类推,半蹲身舞棒槌。如此后复,形成高低错落变化,如波涛上下起伏。

4.《卷菜芯儿》

单队竖排,第一人绕第三人转过来,第二人绕第四人转过来,依此类推,恢复原队形。

5.《掏8字》

单队竖排,前边一人从队中间穿过,绕到队前,其他人尾随其后绕转,恢复原队形。

6.《雁回头》

两队竖排,左、右两队从前至后分别向外翻转,至队尾从里绕过,恢复原队形。

《踢棒槌》的伴奏乐器有鼓、钹、小锣,另有唢呐吹曲《小花园》等。主要道具为“棒槌”(一般为一根细木棒,缚以草、麻之类,后外包麻布、丝绸,饰以丝穗即可,称名“花棒槌”)。

2009年6月12日,获嘉县的《踢棒槌》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列入第二批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豫政〔2009〕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