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风情
小杨庄木版年画
来源: 发布时间: 2023-04-20

小杨庄木版年画是指在新乡当地及周边地区世代相传,以老天爷、老关爷等神像为主,以神轴形式出现,用于祭祀、辟邪、祈福、求财、求子、保平安等的一种民间信仰载体和民间艺术形式。

小杨庄地处获嘉县城正北约2公里处,西距新乡市20公里,为获嘉县照镜镇西北角的一个自然村落。该村北边距卫河不到2公里,西临位庄乡,东临樊庄,南边离武王伐纣的同盟山武王庙不足2公里,隶属于照镜镇。

该地有许多有关姜太公的传说。据传,商末周初,在周武王领兵征伐殷纣时,照镜村因周武王军师姜太公把照妖镜设在这个地方,使妖人妲己现出原形,而得名“照镜”。小杨庄南边的同盟山,是周武王伐纣经过此地时,八百诸侯为表明同盟伐纣的决心,各自带着自己的将士,一人捧一捧土把该地堆积成高20米,面积约3.75万平方米的大土丘而得名,上建造有武王庙。庙左边有太公校阅台,右有饮马池。《获嘉县志》记载:“同盟山在县东北五里,相传武王伐纣与诸侯同盟于此。”清代《重修周武王庙碑记》载:“邑之东北七里许有土岗。韩诗外传:周武王伐纣之时大会孟津,戌午渡河,遂于此观兵焉。故左有校阅台,右有饮马泉。”武王庙始建于周末,元末毁于兵火战乱,明代重建,清至民国多次修葺。武王庙南北长175米,东西宽100米,轴线建筑自南至北有山门、拜殿、后殿和东西配殿、厢房。庙内现存历代碑刻20余通,唐代槐树一株。武王庙现存建筑大多为清代所修,后殿(即玉皇殿)为明代建筑风格。

姜太公,河南省卫辉市太公泉镇吕村人,是中国古代一位杰出的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还是一位驱邪扶正的偶像,正义的化身,被历代百姓称为“神祖”、道教的祖师爷。作为姜太公的故里,道教文化在新乡深深地扎了根。新乡的民居房顶,随处都有“姜太公在此”的牌位,用于镇宅、辟邪。因此,新乡当地人们深受道教文化的影响,小杨庄木版年画作为文化承载的载体,也深深烙有道家文化的影子。

据该项目传承人张同瑞讲,该地区自明代就用雕版印制年画。清代乾隆年间,是当地木版年画商品化高度发展的繁荣昌盛时期。清朝后期基本上形成了产业规模,生产作坊散布方圆十公里范围,几乎家家都会制作年画。在获嘉县城城北流传有杨庄的爷(即以老天爷、老关爷等神像为主的神轴式木版年画)、位庄的香(祭拜时焚烧的香)、石佛的糖(芝麻糖,也叫祭灶糖)“三大有名”俗语。当时除小杨庄木版年画有名外,还有获嘉西关刘家年画作坊也非常有名。村民往往在农闲时创作雕版、印制年画,阴历年前走街串巷贩卖,市场覆盖新乡、焦作几百公里范围。1964年以前,小杨庄80%以上的人家都从事年画制作。小杨庄木版年画在“文化大革命”时遭到灭绝性破坏,大量的古雕版作为“四旧”被烧毁。个别艺人冒着被揪斗的风险,将双面刻的老木版单面刨平推光,或藏于地下,或置于猪圈,或放于灶台当案板,保住了一些老雕版。目前,全村留下来的古雕版有30余块,保存完整的仅20块,多数为清代以前的。该村现在能够制作年画的仅有10余人,能够做到画、刻、印全套手艺的仅有张同瑞1人,并且年龄已近六旬,已后继无人。该传承人技艺精湛、手艺纯熟,所创作的年画被新乡、开封、台湾等地的用户购买、收藏。

小杨庄木版年画所用雕版材质,一般选用树龄在五十年以上的梨木,其木质细密,不易变形。木版年画艺人将梨木板风干半年后,再在板面上进行雕刻。一般一块年画雕板需艺人用时一个月时间才能完成。所用的工具有鬃刷、宣纸、颜料、毛笔、雕版等。

目前,张同瑞家保存有《张仙射狗》、《文武财神》、《八仙图》(包含上八仙、中八仙和下八仙)、《火神图》、《送子奶奶》、《三皇圣祖》、《七十二全神》、《牛王爷》、《马王爷》等古雕版。这些古雕版用料考究,全为梨木板,雕刻精致,线条细致清晰,用工精巧,花纹繁而不乱。

小杨庄木版年画一般要经过上墨—单色印刷—上墙—上色—装裱等工序。该年画多取材于儒释道三教人物、各个行业中供奉的诸神等,主要以人物、神话、典故、吉祥以及福禄财喜寿为表现内容,以家族族谱、中堂、对联为主要表现形式。

小杨庄木版年画当地俗称“神轴”,内容包括:代表作品有《张仙射狗》、《文武财神》、《八仙图》(包含了上八仙、中八仙和下八仙)、《火神图》、《送子奶奶》、《三皇圣祖》、《七十二全神》、《牛王爷》、《马王爷》等。

小杨庄木版年画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几百年来,该年画一直坚持手工制作方式,工艺精细,人物造型粗犷豪放,线条刚劲有力、饱满匀称,颜色艳丽,构图讲求对称均衡,富有乡土气息。

2.从内容上来讲,该年画基本上没有故事,没有世俗生活,跟民间信仰紧紧地连接在一起,是风俗的木版画,主要用在过年和老百姓平时的祭拜,体现了古代人与天地之间的和谐关系。

3.从绘画风格来讲,该年画用的是水释后的半透明色,上色较浅,有古朴清雅的国画风格。该年画是在黑白色彩的基础上,用极为简单的色彩进行处理,把关键部位突出出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具有既简单又夸张、既通俗又高雅、既细腻又粗犷的特点。

4.每一幅神轴成品,都是先在木版上进行黑白二色的“墨线”印制,然后单线手绘,由人工再根据画中人物、神像的身份、官职等等,分别进行涂彩和彩绘等“二度创作”。

5.一般小孩子在六、七岁就开始跟随父辈进行线条和色彩的描摹学习训练。

6.小杨庄木版年画有门神,但不多,更不重要。小杨庄木版年画基本上不见戏曲故事与民俗生活,以大幅神像为主,大多达到六尺整宣(140cm×80cm),小画幅不多。

小杨庄木版年画所用的古雕版均为清代以前的,这些古雕版对研究该地区清代以前人们的民间信仰、生产生活方式等方面均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从年画的整体结构上看,版画艺人采用点、线过度,点、线、面巧妙结合的手法,大胆留白,符合美学观点,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小杨庄木板年画多以神轴形式出现,具有驱邪、避灾、求福、纳祥、祭祀供奉等作用,是当地人们祈福禳灾、盼望和祝愿美好生活的反映。每一幅年画都赋予厚重的文化内涵,反映了当地人们世代相传的文化传统,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民间祭祀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现象之一,在传统农业社会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该年画是当地人民美化生活、精神寄托的载体,有较高的艺术性、民俗性,是当地民俗、民风的具体体现,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随着印刷工业的发展,特别是近些年电脑的普及,文化的多元化、外来文化的冲击,以及卫河航道的淤塞造成的交通不便,木版年画市场萎缩,小杨庄木版年画制作艺人大多改从他业。村里的年轻人更是不愿意学习这门技术,小杨庄木版年画面临失传的危机。

2011年12月19日,获嘉县的《小杨庄木版年画》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列入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豫政〔2011〕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