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
“神州”的由来(2)
来源: 发布时间: 2016-02-01
        后来,周游列国的邹衍来到卫国时,专程到南阳(古称宁邑,前635年春秋霸主晋文公将其改为南阳,也就是现在的获嘉)凭吊牧野大战的古战场。拜谒过武王庙后,站在同盟山上,面对烟雾缭绕的宁邑冢群,感觉就像是一幅“大九州”的地形图,联想到姜子牙当初在此地“以人封神”的场面,邹衍突然对“神”有了一种顿悟的感觉。邹衍认识到:
        “神”不是自古就有的。上古至殷商时期,人们崇拜的只是“天”和自己的祖先,头脑中并没有具体的“神”的概念,人们相信的都是天命,所以纣王对自己的过错和周的崛起,才会不屑一顾地说“我生不有命在天乎!”
        “神”是人主观塑造的。周克商后,有感于牧野之战的惨烈,以及其在改朝换代上的影响和地位,为了表明新王朝与旧王朝的不同,彰显周“以仁为本”的治国理念、树立周的价值评价标准、潜移默化人们的道德伦理观念,同时也为了安抚天下、稳定民心、震慑叛乱,迅速树立周王朝的权威,周武王便命姜子牙在宁邑借“天”的名义,对战死的有功将士予以名义上的奖赏——“封神”。这是一个创造性的举措,他的直接成果就是创造了一个全新的概念——“神”,并成功将“神”的概念具体化,使“神”成为“天”和承受天命的“周”王朝的代言人,代表着“天命”和“周王命”,并由此掌管一方,成为看不见、摸不着的最高权力机关,从而享受万人景仰和社会崇敬,以此来禁锢人民的思想,统治人民;
“神”的发源地是宁邑。自姜子牙“以人封神”以后,民间才形成了具体的“神”的概念,兴起了祭祀“神”的风俗。对于姜子牙人为创造的“神”,人们之所以能迅速地接受、认可并加以崇敬,首先,这些“神”它像“天”一样具有超自然的能力;其次,相对于高不可攀、捉摸不定的“天”来说,“神”是一个个具体的、活生生的人转化的,更加可亲可爱、可见可信;其三,姜子牙封的这些“神”虽然是主观塑造出来的,但他们都是有特殊才能的人,是智慧、正义和力量的化身,他们的思想言行更接近人,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
        这一感悟令邹衍十分兴奋。结合自己的“大九州说”,就将宁邑称为“神州”。
        兴奋过后,邹衍又认为不妥:一来各地都有自己的崇拜的神,如果只把宁邑称做“神州”,其他地方的人一定会坚决反对;二来古时称黄帝统帅的地方为“神州”,现在以宁邑称“神州”与历史有冲突,地理概念上说不通;三来自己的大九州说里的州都是一块很大的地方,“神州”之名也应是很大的一块地方,可宁邑只是一弹丸小县,太过狭小。
        一番冥思苦想后,邹衍认为:正是因为姜子牙“以人封神”,“神”在中国才会遍地开花,从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 由“神”组成的世界;中国可能是大九州之中唯一有“神”的地方,是唯一由“神”庇佑的地方,并且在这里还聚焦了众多的“神”,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神”的“州”;若把偌大的中国统统称为产生神的地方,名曰“神州”,岂不正好合适。于是,他就把“神州”这个名字给了中国,中国就成为他“大九州说”中的“神州”。
        可是这样一来,如何说明“神源出自宁邑”呢?
        邹衍猛然想起:黄帝统帅的地方为“神州”(陕西武功和漯河一带),炎帝所统辖的地方被称为“赤县”(陕西宝鸡一带),而黄帝的“神州”又正是以炎帝的“赤县”为中心区逐渐发展起来的,这和自己先以宁邑这个小县邑为神州,继而以全中国为“神州”的思想演变过程是多么的相似,不妨以“赤县”来称宁邑,把“神州”和“赤县”结合在一起来使用,将整个中国统称为“赤县神州”。这样,以“赤县”密藏宁邑,这个小县邑才是“神”产生的祖源地,以“神州”来彰显中国疆域的辽阔和佐证自己的“大九州说”,这实在是太合适不过了。由此,邹衍的大九州说终于完成了理论上的架构,在以后的表述上“赤县神州”就成了他大九州说必须说的一个基点了。
        这就是“赤县神州”的由来。
        时间久了,人们只记得中国叫“赤县神州”,而忘记了“赤县”和“神州”原来说的都是我们获嘉。这就是我们的家乡——获嘉,一个货真价实的“神”的发源地,一个“神”的故乡,最初的“神州”。
        神州真神,2000多年后,我们这又发生了一件神奇的故事,诞生了一部名著叫《封神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