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
姜子牙宁邑封神(1)
来源: 发布时间: 2016-02-01
话说当年克商后,武王和众诸回到了战前积土成丘的盟誓高台处,也就是现在的同盟山。为了表明自己是秉承上天的旨意、是真命之王,也为了兑现在战争前对诸侯们的承诺,慰藉阵亡将士的灵魂,武王召开了总结表彰大会,做了四件大事:一是对天下诸侯和有功之臣进行了第一次分封;二是掩埋阵亡将士;三是对阵亡将士按功劳大小进行封神;四是祭祀了文王木主,将文王木主葬于同盟山之南(今大张卜村),将纣王之首葬于同盟山之西(今小洛纣村)。然后返回了镐京。
由于牧野之战阵亡将士很多,所以在获嘉境内留下了许多的坟冢。后来,为陪伴文王的木主冢,周朝的许多大臣死后也以衣冠冢、木主冢等形式安葬于获嘉。这就形成了获嘉县境内众多的商周人物坟冢,如姜尚冢、纣王冢、黄飞虎冢、妲妃冢等等,民国二十四年编纂的《获嘉县志》记录下来有名有姓的就有100多个,所以说获嘉有七十二冢的确不假。
后来,人们为纪念武王伐纣、牧野大战、战前盟誓、战后总结这一大串永载史册的历史事件,将当时的牧誓高台称为同盟山,在其上修建了武王庙。明代以前,庙内除有富丽堂皇的武王殿、文王殿、文臣殿、武臣殿外,还有一座专门为纪念姜子牙在宁邑对冢封神的、气势威严的“姜太公封神堂”。封神堂中姜子牙雕像栩栩如生,其右手高擎封神鞭(亦称“打神鞭”),气魄宏大,雕工精细。
那么,这“封神”之事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话说,武王在同盟山召开了总结表彰大会,主要想做三件事:一是向文王木主汇报胜利消息,表示实现了先王遗愿,请文王安息。于是将纣王之首挂在大白旗上,将妲己之首挂在小白旗上,举行了祭祀文王木主的仪式,仪式完毕后,将文王木主葬于同盟山之南(今大张卜村),将纣王之首葬于同盟山之西(今小洛纣村)。二是奖赏有功之臣,对天下诸侯和有功之臣进行了第一次分封;三是对阵亡将士进行了掩埋和祭奠。
三件事做完后,众诸侯兴高采烈地准备动身前往封地,武王也准备率得胜之师凯旋镐京。
站在同盟山上,感慨万千的周武王踌躇满志。突然,获嘉境内猛然多出的众多坟冢映入了他的眼帘,那些曾经和自己朝夕相处的将士们的音容笑貌一下子呈现在他的眼前,萦绕在他的脑海中,挥之不去。这让武王的思绪变得低沉了许多,总觉得还有事没有做完,应该做些什么。
于是,周武王同姜子牙商议道:“战场立大功的文臣武将,活着的论功行赏,可以分封为各地的大小诸侯王。可是,对这些战场捐躯的死者们,除奖赏慰问其家室外,对他们本人能不能予以封赏呢?”
姜子牙沉思良久说:“前有伏羲、颛顼等封禅泰山,皆因功成源于天帝。而今,我伐纣一战告捷,一是天帝所赐,一是阵亡将士以血所换。以大说小,以天论人,古人可登泰山而祭天,今天下归心,我大周对战死主将设坛‘封神’如何?”
武王不解,问道:“‘封神’?什么是‘封神’?封谁为神?如何‘封神’?”
姜子牙道:“我们之所以取代商,这是天命。可是天命如何传达到人间呢,没有人给出合理的解释,所以实现王朝更迭,建立一个新王朝是困难重重。特别是现在,人们崇拜的依然是天,商的遗老旧臣还有人借天的旨意来反抗我们,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严重的威胁。因此我想,如果我们能创造出一个沟通天和人的‘神’出来,让他成为天的代言人,传达天的旨意,护佑我们的周王朝,当然也可以传达我们周王朝的意志,那么对巩固我们的周王朝是太好不过了。但是,上古至商时期,人们崇拜的只是‘天’(各种不能解释的、奇异的自然现象,比如太阳、月亮、风、雨、雷、电,比如老鹰、蚱蜢、蛇、花、大树,等等)和自己的祖先,头脑中并没有具体的‘神’的概念,因此,就需要我们创造出一批神出来,这就是‘封神’”。
“为此,这个神应是符合我们的治国安邦的理念的人,并且为了实现这一理念而作出巨大贡献的人物,可以是活着的人,但最好是已经死去的人,因为死去的人可以对他的一生下定论了。牧野大战死去的将士正好可以做为封神的人选。这就是‘封谁为神’。”
“同时,封神的这个人关键是要很有名气,家喻户晓,知名度高,不论是我周朝之士、还是商纣之臣,只要品德高尚,才能卓著,让人信服,都可以入选。这就是‘封神的标准’。”(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