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御封获嘉(三)
(三)高祖初登,南越归顺
前202年,刘邦打败项羽,汉王朝建立。“天无二日、国无二主”,当上皇帝后的刘邦在解决完匈奴和异姓王后,开始琢磨如何摆平南越国。
琢磨是一回事,摆平又是一回事。因为连年战乱,中原百姓已劳苦不堪,而这时的南越国却是今非昔比。《汉书·两粤传》载,此时的南越国对外号称“带甲百万”(这百万当然是夸张的说法,不过几十万人还是有的);加之南方气候迥异,五岭关隘易守难攻。所以,刘邦要摆平这南越国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但不怕有困难,就怕有能人,而这刘邦恰恰就是一个能人,还是一个大能人。一番琢磨后,刘邦刻了一方大印,写了一封书信,派了一名说客,就轻松完成了这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先说这一方大印。这大印,不是一般的大印,而是一方刻了“南越王”的大印。这意思就很明显了,我赐给你大印,就说明你归我管,不管你怎么认为,我已经认定了我是你的上司,你是我下属,至于你承不承认,那是你的事。
再说这一封书信。这其实是一道敕封赵佗为南越王的任命书。刘邦这是完全不拿自己当外人啊,赐完印,又配上书。说到底,先在心理上占据优势,你答应也好,不答应也罢,嘴上的便宜我是占定了。
最后说这一名说客。陆贾,刘邦的幕僚门客,娴于辞令,口才极好,被誉为“有口辩士”。选择陆贾,就是看中了他的口才。“开口三分利,不给也不亏。”说不定陆贾三忽悠两忽悠就能说服赵佗,最后连兵都不用出,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印刻好了,信写好了,说客也上路,刘邦则在静静地等待消息。
陆贾虽说已做好了打硬仗的准备,但到底情况会是怎样的,他自己心里也没底。怀着忐忑的心情,他见到了赵佗。果然和预想的一样,赵佗很不给面子,用现在的话说,赵佗四仰八叉的坐着,对陆贾爱理不理。看到这种情形,陆贾也顾不上客气,上来就呛了赵佗一段。
关于陆贾和赵佗的对话,《史记》上记录的很详细,简单地说,陆贾的话大致分这么三个意思:
一、赵佗你是中原人,你的族人和祖坟都还在,要是真和天子作对,大祸就真的临头了。
二、秦末动乱,诸侯并起,只有汉王率先入关;项羽失约后,汉王起兵巴蜀,五年之内平定中原,这恐怕不是人力所能做到的吧,是天命所使。
三、天子听说你要在南越自立为王,本来是想派兵剿灭你的,但考虑到百姓的苦难,打消了这个念头,派我来授印通使,你应该夹道欢迎才是。但你想凭借人心未附的南越与大汉相抗衡,天子知道后,一定会下令挖掘烧毁你先人的坟墓,杀光你的亲族,派一员偏将率领十万兵马来到南越,那么南越人杀掉大王投降汉朝,恐怕易如反掌吧。
你说陆贾是不是个人才,手里什么东西没有,一通瞎咋呼,还说得有鼻子有眼。其实陆贾的招数也不高明,先是用亲属和祖坟作要挟,然后点出归顺才是正确选择,最后再警告,不听劝告后果自负。
这个赵佗还真是见识少,一下子被陆贾吓唬住了。听完这一席话,赵佗连忙起身道歉,说一些赔罪的客气话,留陆贾住了几个月,好吃好喝的招待着,走的时候还送了一大堆土特产。就这样,陆贾出色的完成了使命。
就这样,前195年,赵佗接受了刘邦的敕封,答应去掉帝号,向汉朝称臣,承诺遵守与汉朝的协约。这一番博弈,刘邦占了很大便宜,没有动用一兵一卒,便使南越臣服。
赵佗也没吃亏,因为这只是名义上的归汉,对内他仍是南越武帝,独行其事。而且,实现“邦交”正常化后,南越国和汉朝的贸易往来更加密切了,这对南越国的经济发展大有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