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御封获嘉(五)
(五)婴齐质汉,危机始起
赵佗去世后,王位由他孙子赵昧继承。为表忠心,公元前135年,赵昧按汉朝制度将太子赵婴齐送往长安当宿卫(皇帝的警卫人员,其实是人质)。赵婴齐在南越时曾娶橙姓越女为妻,生长子赵建德。赵婴齐到长安后,按照规制(其实是为了加强对南越国的控制),汉武帝把汉女数人赐给赵婴齐为姬妾,这其中有一樛氏最为得宠,并生了赵兴、赵次公两个儿子。
公元前122年,赵昧亡,赵婴齐为越南王。按制度,应立长子赵建德为太子,橙氏为王后。但赵婴齐已在汉朝待了13年,受了13年的汉文化的影响,且13年间一直是樛氏陪伴左右,加之是汉武帝做的媒,为寻求西汉朝廷的长期庇护,保证赵氏家族永为南越王,于是赵婴齐上书,请求将赵兴立为太子、樛氏立为王后。
这一舍长立幼的举动虽然得到汉武帝的批准,但却为日后南越国的动乱种下了祸根。自周开始,中国便确立了嫡长子继位的制度,赵兴既不是嫡出,也不是长子,自然不能立为太子。但汉武帝执意这么做,是非常有远见的。赵兴在中央生活十几年,每天耳濡目染,再加上母亲樛氏的鼓动,继位后归顺汉朝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一旦有变,汉武帝就可以把责任全部推到反对者身上,名正言顺的强势介入,收复南越。
果不其然,舍长立幼遭到了丞相吕嘉等人的反对,但在汉庭待了十多年的赵婴齐决心已定。见事已至此,忠心耿耿的吕嘉便不再争辨。但从此,樛氏和橙氏、太子赵兴和长子赵建德、以吕嘉为首的百越老臣和樛氏、赵兴之间便埋下了不和的种子。公元前113年,赵婴齐亡,赵兴继位,樛氏成为王太后。
现在,来说一说我们获嘉的“功臣”吕嘉。史载,吕嘉本是南越西瓯族的酋长,少年时曾接受汉化教育,是赵佗“和辑百越”政策的忠实拥护者和积极推动者,深受赵佗器重。在赵佗建立南越国后被任命为丞相,直接参与处理王国大事,成为越族人的首领,被称为越众酋师,他积极推广中原文化和农耕技术,促进岭南的越汉民族融合。赵兴继位时,吕嘉已连续担任赵佗、赵昧、赵婴齐三代丞相,“宗族官仕为长吏者七十余人,男尽尚王女,女尽嫁王子兄弟宗室,其居国中甚重,越人信之,多为耳目者,得众心愈于王”。也就是说,年轻的赵兴继南越王后,朝政实际上是吕嘉说了算。
自赵佗建立南越国后,赵佗就以皇帝自居,后虽口头上归顺了汉朝,但实质是割据一方。由于怕被汉王朝问罪节制,不能在南越国自在为王,故历代南越王都未按汉朝规定,定期到长安朝拜天子。现在赵兴当了南越王,汉武帝便欲趁赵兴刚刚继位之机,改变这一局面。于是前113年,赵兴继位之初,汉武帝便派大臣安国少季、辨士谏大夫终军出使南越,规劝赵兴和樛氏,让他们比照内地诸侯的规格,定期进京朝拜天子,正式归属大汉;同时命大将路博德率兵驻守桂阳,以接应使者,在军事上威慑南越。
为什么要派安国少季为使呢?因为安国少季和樛氏的关系非同一般。据史料记载:樛氏,邯郸人,父亲也是汉朝官员,原本要嫁给西汉大臣安国少季的,谁知因安抚南越所需,竟被汉武帝征召嫁给了赵婴齐为妾(这就是当时汉朝的和亲政策,皇帝家的人不够用时,就征召大臣家的人,在当时其实是很荣幸的)。也就是说,他和樛氏是情人关系,派他去游说樛氏,可以说是十拿九稳。因为赵兴自幼受汉文化影响,其对母后樛氏非常孝顺,樛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左右赵兴的思想。现在赵婴齐死了,劝说南越归顺最好的人选自然是安国少季了。
对于归汉,赵兴和樛氏是十分欢迎的。因为赵兴和樛氏本就是汉人,又自小在中原长大,接受的是汉文化教育,所以两人对归汉没有什么意见;加之他们在南越既没有什么嫡系也没有什么威望,朝中诸事也多由四朝老臣吕嘉做主,赵兴这个南越王多数时间是个摆设,这让赵兴和樛氏都感到十分难受;同时,因为立储之事,赵兴、樛太后已和赵建德、吕嘉以及越族众人产生矛盾,这更让赵兴和樛氏时常感到危机四伏。总之,这一切都促使赵兴和樛氏决定要归顺汉朝,寻找靠山,并借机打压吕嘉,抬高自己。
于是,当安国少季来南越后,樛太后甚是高兴。不但与他私通,还极力劝说群臣归属汉朝,并强行通过使者上书天子,请求比照内地诸侯,三年朝见天子一次,撤除边境的关塞。
见到上书,感觉良好的汉武帝遂将丞相、内史、中尉、大傅等官印赐给南越(其余的官职由南越王自己安置),让南越比照内地诸侯用汉朝法律,还命使者都留下来镇抚南越,力求南越的局势平稳。在接到汉武帝的谕旨后,赵兴及太后樛氏开始整理行装和贵重财物,进准备京朝见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