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姓来源主要有二。一是源自上古的巫师,一是源自匈奴复姓须卜氏。汉族卜姓都是出自古代从事占卜职业的,属于以职官、职业为姓,所以估计子夏的先祖也曾做过卜人。
但到了子夏父亲这一代,应该已经远离卜盆之事了,因为家里已经很穷了。《荀子》中载:“子夏家贫,衣若县鹑。”“鹑”,一种小鸟,羽毛很短,尾巴上的毛更短,基本上是秃的;若县(悬)起来,羽毛更是无法遮盖身体。故用“衣若县鹑”来形容人的衣着,就是指这个人家境贫寒、衣不蔽体。
民间传说,子夏的父亲叫卜周启,母亲叫田氏,都是贫苦的庄稼人,但生的这个小孩子夏却很神奇,而且和武王庙很有缘分。
神奇之一:子夏是搁月生人,还是搁双月生人。也就是说田氏怀了子夏十二个月。搁月生的人似乎都很神奇,比如南方人信仰的妈祖,也是搁双月生人。
神奇之二:子夏生在武王庙,是武王爷点头才生的。说是公元前507年5月的一天,身怀六甲已足足十二个月的田氏,见孩子迟迟不肯降生,周围邻居们又是指指点点,心中甚是焦急,就背着卜周启偷偷去武王庙上香,期盼孩子平安。谁知三柱香刚刚烧完,就感到腹中疼痛,田氏想肯定是武王爷显灵,孩子要出生了。于是,急忙想往家返,可是肚疼一阵紧似一阵,竟一步也不能走动。奇怪的是,往常热闹的武王庙今天竟然一个香客也没有,就连庙里的道人竟然也出外云游了。田氏一直折腾到傍晚,情急之下,不仅吃了武王爷供台上的供品,还将孩子产在了武王庙内。危难之时,一老翁忽然来到武王庙,询问过情况后便摸黑到卜周启家报讯。在老人的帮助下,卜周启用独轮推车将子夏母子推回家中。安顿好子夏母子后,卜周启连忙向老人拜谢,可老翁却哈哈一笑,飘然东去。此时,东方已渐渐发白,一头雾水的卜周启顺着老翁渐渐消失的身影望去,却看到了天边那颗明亮的商星。卜周启恍然大悟,知道是神仙下凡帮忙,赶忙下跪拜谢。思来想去,卜周启便给这个孩子起名叫商,字子夏,一来是感念老翁的救命之恩,二来是孩子出生正值初夏,三来商星过后将是旭日东升、夏季则是万物生长的季节,企盼儿子能够使家业振兴。
神奇之三:子夏特别聪明。或许真是武王爷显灵,子夏从小就特别爱学习。七八岁时,村中识字断文的人他就都讨教完了。于是,子夏就总是躲在大户人家的私塾窗外偷学。主人问明缘由后,甚是感叹,便让他进屋内学习,并且中午还管吃饭。到十五六岁时,私塾先生肚里的学问已全部教给他了,可子夏还是有一大堆问题,常常把老师问得无言以对。老师找到子夏的父亲,劝他想法让子夏去投奔孔子继续学习。可是,孔子此时正处于人生的最低谷,整天奔波在游说列国的路上,一会儿在卫、一会儿在宋、一会儿在郑、一会儿在陈,不但行踪不定,而且衣食无安。所以,子夏的父亲犹豫再三,未敢让子夏前往。叹息之余,老师想起了隐居本县君子村(现巨柏村)的蘧伯玉,于是便引子夏前去拜见。说明来意后,蘧伯玉甚是高兴。从此,子夏一边帮家里干活,一边抽空就向蘧伯玉请教,知识有了长足的进步。
神奇之四:子夏显名也是在武王庙。由于君子村就在同盟山旁边,且子夏又生在同盟山,于是求教过程中,子夏经常登临同盟山,拜武王、思心得。话说一天,子夏又到同盟山思心得,不想遇到两人在厮打,问起原因,原来两人同时用箭射中一只野鸡,为了野鸡的归属而相争。子夏开导二人道:做人首先要注意讲礼重义,堂堂七尺男儿为一只野鸡拼命岂不叫人笑话?见小小年纪的子夏说在理,两便停止争斗。子夏又说:大丈夫能进能退,一味逞强好胜不是英雄好汉,只有胸怀博大、容纳天下才能成就大事。二人无言以对,便欲离开。谁知,邑宰在一旁已静观多时,见二人要溜,便喝令差役将这二人抓起来进行教训。子夏连忙劝阻,说到:教他们懂得道理比拘捕他们更重要。邑宰认为朽木难以雕刻成器,愚顽无知之辈只有受些皮肉之苦才能奏效。子夏说:皮肉之苦只能触其外表,对民众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才是古圣人所提倡的。邑宰觉得子夏说的有理,便惩罚二人在同盟山西面筑起一座高台,让子夏抽闲到上面讲解圣贤经典,用以教化民众,淳朴民风。于是,小小年纪的子夏一下子成了南阳城的名人了,同盟山也凭空多了座“子夏解经坨”。只是天长日久,现在此坨早已无处寻觅了。
讲经坨没了,可是,子夏与武王庙的缘份还在继续。